旅遊巴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被他證明出來了。2000 多年前的一位哲人的定論,被這個12 歲的孩子獨立
證出來了。阿爾伯特第一次體驗到發現真理的快樂。孩子的創造才能萌發了。
接著,他自學了高等數學。路提波德中學裡的數學老師已經不是他的對
手,常常被問得張口結舌。他還自學了布赫納的《力和物質》、伯恩斯坦的
《自然科學通俗讀本》,並對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廣泛的閱讀開拓了
他的眼界。物理、化學、生物學和天文學,把一個秩序井然的世界展現在他
的面前。宇宙、自然和人類,一切都是那樣和諧和有規律。
在他的心靈裡,自然科學的殿堂大門敞開了,天堂的大門關閉了。在大
自然的面前,上帝失去了往日的靈光,他發現,聖經原來墾虛構的,宗教是
騙人的。什麼上帝創造世界,什麼天堂地獄,統統都是騙人的鬼話。
阿爾伯特少年時代的宗教天堂,就這樣失去了。在他的心靈裡,宇宙萬
物執行的奧秘,成為他追求的目標,他不再用虔誠的祈禱去鋪平通向天堂的
道路。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成為他的最崇尚的幸福。就這樣,他與上帝決裂
了。
二、“你的兒子將一事無成”
父親的工廠由於經營不善而陷入破產,不得不遠走他鄉,來到義大利的
米蘭,投奔親戚。父親要他在慕尼黑讀完高中,取得中學畢業的文憑。有了
文憑才能進大學,然後才能取得電機工程師的資格。這是父親替兒子謀劃的
人生道路。
阿爾伯特遵從父命,在中學繼續讀書。他的數學成績出類拔萃。當同學
們還在全等三角形的淺水中撲騰時,他已經在微積分的大海中邀遊了。但學
校其它死背硬記的功課無論如何也引不起阿爾伯特的興趣,他的成績不好。
老師們嫌他“生性孤僻、智力遲鈍,”責備他“不守紀律、心不在焉、想入
非非。”記得有一次,父親曾問學校的教導主任,自己的兒子將來幹什麼比
較合適。這位主任直截了當地說:“做什麼都沒關係。你的兒子將是一事無
成的。”
在路提波德這座“兵營”裡,學校教他去追求權力、金錢和榮譽。為了
達到這些目標,他必須無休止地背誦和記憶。這樣強制性的、填鴨式的學習
方法和環境,與阿爾伯特的秉性格格不入,他感到厭倦、憤懣、孤獨。他決
定半途退學,不要文憑,離開慕尼黑,到義大利米蘭去——那個父親稱之為
“充滿陽光,色彩繽紛,”“她的人民自由而又自然”的國家。
正是懷著對未來美好的幢憬,愛因斯坦來到義大利。父親主張他繼續求
學,將來當個電機工程師。米蘭的中學只招收13 歲以下的學生,愛因斯坦已
超過這個年齡。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越過阿爾卑斯山,到瑞士報考一所聯邦
工業大學。但他沒能考上,那些需要記憶的功課——德文、法文、動物學、
植物學等都考得不好。只有數學和物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教授們慧眼識
才,希望他不要氣餒,留在蘇黎世補習,來年再考。在老師的勸說下,愛因
斯坦留在蘇黎世,在一所中學補習功課。與此同時,他申請放棄德國國籍,
並獲批准。宣佈從1896 年1 月28 日起,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不再是德國公
民。放棄國籍的動因,是他厭惡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教育,不願在充滿火藥味
的氣氛中生活,他渴望和平、自由和安寧。在他看來,瑞士是一個民主、自
由、和平的國家。
第二年夏天,愛因斯坦再次報考聯邦工業大學,終於被錄取。他進入師
範系,但數學和物理學是他的主修課。他主要的興趣是物理學。他貪婪的閱
讀傑出物理學大師們的著作,凡是能弄到手的,都不放過,愛因斯坦一邊讀
書,一邊思考,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自學能力極強,上課時不專心聽井,
甚至經常曠課。考試前,同學的筆記成了他的救命船。
愛因斯坦習慣無拘無束的生活。他常與同學到咖啡館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