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文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限。這六千六百五十六米的雪峰之巔如何就承受了這麼多不同的宇宙觀、人生觀、道德觀和民族心態與風格。試舉一例:轉山路上有一座卓瑪拉山,曲尼多吉蒐集到有關傳說為——卓瑪拉的岩石上有度母化身的狼的腳印;米拉日巴腳印;將到卓瑪宮殿時,有仁增的腳印、涅拉朗活佛腳印;在卓瑪宮殿右邊是洛桑王、引超拉姆的宮殿;左邊則有大菩薩塔、護法神宮殿等。卓瑪拉山上還有本教僧人色巴拉瑪的腳印,有空行母作為浴池的小湖。印地語稱其為“果日察”,是印度教烏瑪女神的浴池。一九四○年鐵龍年,湖水溢位,被認為不吉利,果然,第二年阿里就出現了“哈薩克”,許多地區包括一些寺院遭到強盜搶劫。而現在,這座湖很小,預測當年收成可看湖水高低。
……
《岡底斯山簡介》的主要內容和行文風格據此可略見一斑。
這位住在塔爾欽的黑瘦的曲尼多吉,去過印度,放過十年的羊,精通英、藏文,印度文,現在是西藏旅遊部門的工作人員。常年住塔爾欽,神山多多轉過,對這條轉山道的一石一木瞭若指掌,就在這篇“簡介”中費神地羅列了沿五十七公里之途所發生過的所有故事及遺留的聖蹟。僅腳印一項,上至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度母、羅漢、空行母、護法神、英雄格薩爾及王妃珠牡、洛桑王及王妃引起拉姆、藏傳佛教各高僧活佛,法王,普通喇嘛,一一留下腳印;乃至毫無地位可言的普通婦女——這位婦女在飢寒交迫中揹著孩子堅持轉完了全程,神便留下了她的腳印以褒揚其虔誠。
從文化學現象看取這些傳說,無疑很有意味。在開始神山岡仁波欽之行之前,我也迫切需要了解有關它的一切。一當轉山開始,在震撼與沉醉之中,我卻立即丟掉道聽途說的一切記憶,全身心地撲向了作為純自然的岡仁波欽!並在兩天的轉山途程中,我能夠迅速調整了思想和心態,對於以往並未來作出評價和抉擇。我所深切地感著興趣的,正是這座山本身;從轉山開始升發直至今日,我仍堅持認為岡仁波欽乃至阿里首先是一個感受領域的世界,環繞神山是精神的旅行,是靈魂對於自我的檢視過程。從這一意義講,上述一切傳說都與己無關。
為了完整地心無旁騖地表述一次精神靈魂之旅,我仍需將有關神山的概況儘可能介紹明白。特別要補充的一點是米拉日巴的故事,這是一個轉折點:自他與本教鬥法獲勝後,岡仁波欽才由本教聖地轉而為佛教聖地。
西藏曆史上真有米拉日巴其人。他的生卒年月為一○四○至一一二三年。他之所以被奉為尊者併成為傳奇人物,是因他較之其他高僧有兩個顯著之點。其一是他自黑業轉而為白業。即他早年為報仇雪恥,從師學習黑巫術,咒殺仇人三十五人之多並降雹毀稼使全村顆粒無收。為此他悔恨不已,改投佛教大師瑪爾巴門下,由於心誠得其真傳;其二是他的駭人聽聞的苦行。在山洞修行的多年間,他赤身露體,以尊麻葉充飢,及至後來,連毛髮、膚色都成為綠色。相傳他曾在岡仁波欽直熱布洞中修行過。傳說中的米拉日巴與本教修行者那如本窮鬥法獲勝的精彩場面就發生在這裡。在爭奪神山的比賽中,開始以歌鬥智,隨後比試神變,本教徒那如本窮接連受挫仍不服氣。最後決定二月十五日那天以誰先到達山頂裁決勝負。
在規定的那個日子裡,那如本窮一大早就騎著鼓向岡仁波欽峰頂飛昇,而米拉日巴正在睡大覺呢。當太陽即將升起時,米拉日巴穿好僧衣。當太陽的第一道光芒迸射,米拉日巴乘著光線瞬間抵達山頂。而此刻,那如本窮剛剛飛到山脖頸上。看到米拉日巴端坐山頂,一驚一乍中,作為乘騎的鼓順著山勢溜到山腳,至今山體留一垂直深壑。那如本窮妒忌地說:“你贏了,這塊聖地屬於你。我只請求這聖地也有我居住的權利。”米拉回答說,看在佛面上,加之你也穿了教派衣服,你就住在那邊吧。說罷,抓一把雪撒在東面的山上。從此那山叫做本日山——本教神山。
自此,神山易主。在佛教的一統天下中,本教委曲求全地側身其中分一勺羹。
崇拜神山一定不是佛教創始者的初衷。轉神山有明確的功利動機也一定不合佛教教義。這是非常有意味的佛教本土化的演變。據稱:轉岡仁波欽一圈,可洗清本次輪迴中的罪孽;轉十圈,可洗清一“該巴”(劫)罪孽;轉百圈的話,今生可以成佛。
至於馬年轉山何以一圈等於十三圈,是來源於時輪經方面的說法:釋迦牟尼誕生於馬年。每逢馬年,十方的菩薩神靈、人與非人、神與非神,都匯聚於此。在佛的本命年轉山則會額外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