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妹找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心無虧欠的沛然狀態,與聖賢進行精神交流,象韓愈說的“迎而拒之,平心而察之”,達到醇熟的境界,就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了。陽明這個功課,與他的一系列思想是一致的,首先是心即理哲學的一種貫徹落實;其次可以檢驗知行合一到什麼程度;對於找到良知也是必不可少的克己省察的功夫。
陽明的精一於靜的直接導師是周濂溪。陽明佩服濂溪和明道,與陽明熟悉的和尚道士也佩服這兩個注重生命的儒者。濂溪主靜有他的太極圖理論為抵押,勝過陽明多多。陽明是拿來一部分,估計是濂溪誠、神、幾的思路。濂溪在《通書.聖第四》中說:“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周發揮《易傳繫辭》靜專動直的說法,改為“無慾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
總而言之,只有靜下來才能找到為己之學的門徑,才能找到萬派歸宗的心海。陳獻章因此主張靜養善端。凡心學都有主靜的特點。陽明則是靜生動一路的。靜而無靜,神也。
在他諸多的〃到此一遊〃的詩中,不能忽略《再過濂溪祠用前韻》這首標誌著其思想獨立成型的詩:
曾向圖書識道真,半生良自愧儒巾。
斯文久已無先覺,聖世今應有逸民。
一自支離乖學術,競將雕刻費精神。
瞻依多少高山意,水漫蓮池長綠萍。
從書本要真理使他半生錯用功夫'愧儒巾',現在他差不多覺得自己是先覺了……〃逸民〃在這裡是〃先覺〃的謙稱。凡向圖書識道真的做法都是強調了〃學〃,因為不能落實到〃行〃,從對心體的建設這個終極意義而言,那便只是〃偽學〃。現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