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刻的閱讀記憶,也都是發生在青少年時代:初中時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高中時看《少年維特之煩惱》;大學時看張愛玲、看《百年孤獨》。如今回憶起每一次閱讀的情景,都彷彿歷歷在目。儘管我從不認為自己的人生有多麼幸福,但快樂與充實確是時時相伴的。只因為我喜歡閱讀,我擁有許多快樂的閱讀記憶。
那麼,就讓我們閱讀並快樂著吧!
(2003年7月25日)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雜說“書卷氣”
對於讀書人,你讚美他,可以說他渾身上下洋溢著書卷之氣;你挖苦他,可以說他渾身上下看不到有任何書卷之氣。
對於不讀書的人,你同樣可用“你好像有一種書卷氣”之類的話讚美他;當然如果是想挖苦他,用一句“你沒有文化”,殺傷力也就足夠了。
總之,不管是讀書人還是不讀書的人,“書卷氣”都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武器。因為“書卷氣”是對一個人的文化修養最完美最直接的詮釋,所以讀書人看重它;不讀書的人同樣以擁有“書卷氣”為榮。
“書卷氣”雖然只是個抽象的精神概念,卻可以透過十分具體的方式表現出來。換言之“書卷氣”是寫在每個人臉上的。一個人有沒有書卷之氣,我們可以從他真誠抑或虛偽,幸福抑或痛苦的臉上直接觀察到。當然觀察者本人也必須是一個擁有“書卷氣”的智者,否則你是看不到的。
我一向以為“書卷氣”首先是可以“學而知之”的。透過我們後天接受教育和努力學習,便可以修得我們寶貴的書卷之氣。古語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講的便是這個道理。因此,讀書學習之於我們人類的意義,不僅在於吸收知識,更在於提升我們自己的修養。
如果你被人譏笑缺少“書卷氣”,彌補的最好方法就是讀書。讀你需要的書,讀你喜歡的書,讀聖賢之書。天長日久,滴水石穿,你的書卷之氣會不請自來。相反你如果厭惡“書卷氣”,方法更簡單,只要不讀書即可。古人曾經說過,三日不讀書,語言會無味,而且“面目可憎”。不過我相信真正厭惡書卷之氣的人,必是世間可笑之人,而且在這世間應該是愈來愈少了。畢竟當今時代已為知識經濟時代矣。
想來我們的歷史上也確實曾經歷過一段荒唐可笑的時代,既不乏可笑之人,更不乏可笑之事。記得在20世紀的一些特別年代裡,我們曾經一度把“大老粗”,“沒文化”視作最具有“革命性”的詞彙;相反那些接受過專業教育的知識分子,讀書人,則羞於承認自己有文化,更羞於承認自己身上的“書卷氣”——因為“書卷氣”幾乎成為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代名詞了。所幸的是那樣荒唐可笑的歷史已一去不復返了。
另一方面,我們似乎也應當承認一個事實,即所謂的“書卷氣”有繼承的可能性。因為文明與知識的傳承,不僅依靠書本;也依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耳濡目染,環境薰陶。所謂“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講的也是這個道理。我相信一個渾身上下散發出“書卷氣”的人,除了與他後天讀書學習有關之外,也往往與他生在一個家學淵深的環境有關。即使是那些沒有受過多少專業教育,甚至讀書都很少的人,如果他生長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我們也往往可以從他身上若隱若現地感受到一絲書卷之氣呢!
“書卷氣”之於我們每個人的意義,如果僅僅作為我們被別人誇獎和驕傲資本的話則是很空洞和無聊的。我反感那些讀了幾本書,上了幾天學,或者留了幾年洋便目空一切,自以為是,頤指氣使的人。其實那與真正的“書卷氣”沒有任何關係,用“小人得志”來形容才是最合適的詞彙。
在我看來,真正的“書卷氣”應當與博學、謙遜、高雅、悲憫情懷等人類美德緊密聯絡在一起;同時更應當與中國知識分子救世濟民的優秀傳統緊密聯絡在一起。只有那樣的書卷之氣才是我們當今時代讀書人所需要和追求的。
記得吳敬璉先生曾經用“雖不能及,心嚮往之”這句話來表達他對已故思想家顧準先生道德文章與高尚情操的景仰之意。我也願意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對於心目中理想的“書卷氣”的愛意與追求。
(2004年12月15日)
讀舊書過新年
儘管自己是個職業讀書人(圖書編輯),卻仍然喜歡以讀書的方式來打發無聊寂寞的時光。平常工作繁忙,看書都是在晚上臨睡前;時間有限,所以一本書往往要看上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才可能看完,因此總感覺不過癮。而只有在休假的時候,才會有大塊大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