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3/4頁)
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福到底會帶領比亞迪走向何方? 經過了幾天幾夜的深思後,王傳福決定帶領比亞迪進入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因為他很清楚,只有鋰離子電池才是未來電子產品上所需要的電池。於是,王傳福在深圳專門成立了深圳裡比電池有限公司,專門研發鋰離子電池,以此顯示他要進入鋰離子電池市場的決心。 王傳福不信邪,他開始把大批的鎳電池生產裝置放到鋰電池生產線上。不能相容的就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設計、改進,如果實在沒辦法透過改進完成任務,就用人工和夾具來做。比如當時比亞迪買不起分切機,就用裁剪刀剪裁。先做一些長度和厚度相等的剪板,然後以這個為模板,人工剪裁。再比如,一臺進口的塗布機要1000多萬元,比亞迪就自己研製,而後一步一步地改進。同時,因為鋰金屬的化學特質非常活躍,所以製造鋰電池對於環境要求近乎苛刻,必須要在純乾燥室中進行,而當時比亞迪並沒有錢建設自己的乾燥室,他們就用新增吸水藥劑替代。 在攻克技術難題的日子裡,王傳福和他的團隊在實驗室裡一呆就是好幾天,大家沒日沒夜地做實驗。每個人的眼睛都因為長期缺乏睡眠而又紅又腫,王傳福也不例外。實驗失敗了,他們就一起開會分析各項資料,探討失敗的原因。在經歷了數不清的失敗實驗後,一天清晨,在大家又熬了一整夜後,終於生產出了第一塊成功的鋰離子電池。當整個團隊看到這塊他們傾注了無數心血的電池終於製造成功後,每個人臉上頓時都露出了興奮的表情,有的人甚至激動地哭了。王傳福當時也在現場,一向沉穩的他也在這個時候用力地長舒了一口氣。 實驗室試驗成功後,比亞迪正式對外宣佈要進入鋰離子電池市場。當時,日本電池生產巨頭如索尼、三洋等廠商並沒有把比亞迪放在眼裡,因為他們還在妄自宣判,中國不可能突破技術障礙,研發出鋰離子電池。不過,後來比亞迪發展的事態卻遠遠超出了日本商人的預料。 巴菲特看中王傳福 之 大客戶戰略 當比亞迪大舉進軍鋰離子電池市場的時候,王傳福就給比亞迪制訂了大客戶戰略。毫無疑問,這樣的戰略對初入鋰離子電池市場的比亞迪而言難度可想而知。因為比亞迪不僅要滿足那些大客戶的嚴苛指標,同時,作為後來者,他要得到大客戶的市場份額,唯一的方法就是從日本電池巨頭那裡“虎口搶食”,只有這樣,比亞迪才能生存下來。 2000年,王傳福決定要爭取到摩托羅拉的訂單。當時摩托羅拉在手機業務上的發展勢頭很猛,甚至引起了全球手機第一巨頭諾基亞的提防。在高發展的前提下,摩托羅拉自然需要更多代工廠商,而這其中當然包括摩托羅拉手機上所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的代工廠商。 為了從日本電池製造巨頭松下和東芝手裡爭奪這個發展得如日中天的大客戶,比亞迪專門成立了一個小組。這個小組專門為摩托羅拉服務,為他們準備材料和樣品,以及需要測試的各項裝置。為了應對摩托羅拉隨時提出的各項需求,這個小組經常要加班到深夜,而王傳福每次都要親自參加他們的問題解決會議,即便是再晚,他也會按時參加會議。據說,王傳福辦公室的內部還有一間臥室,如果工作得太晚,他就會乾脆住在辦公室裡。最終,經過努力,比亞迪得到了摩托羅拉的訂單。 2000年11月,比亞迪透過摩托羅拉稽核,贏得了摩托羅拉的第一筆訂單,為其代工20萬支手機電池。對於當時爭奪摩托羅拉訂單時的情景,王傳福說:“摩托羅拉這樣的大客戶不僅對配套產品有極高的品質要求,它更重視配套廠商有無技術發展潛力。其專門派人進駐比亞迪進行了長達半年之久的觀察。最終我們獲得了認同。” 2000年比亞迪和摩托羅拉的合作只是一個開始。到2002年,王傳福已經透過深度合作,得到了摩托羅拉在全球約30%到40%的手機電池業務。在兩年的交流中,王傳福還和摩托羅拉的執行長克里斯托夫成為了好朋友,克里斯托夫曾稱讚王傳福是“製造中國傳奇的小夥子”。 接下來,比亞迪又得到了愛立信、諾基亞、美國最大電動工具生產商百得等大客戶的訂單。到2001年,比亞迪在鋰離子電池市場中的份額已經上升至世界第四位,鎳氫電池為全球第三位,實現銷售額達億元,純利潤達到億元。到2002年,王傳福甚至公開叫囂“三年之內我們將取代三洋,成為電池產業的全球老大”。說這話的時候,王傳福不再有原來的尷尬及不堪,而是充滿肯定與堅毅。 此時,比亞迪已經打破了日本廠商壟斷鋰離子電池市場的格局,開始了同索尼、三洋等日本電池生產巨頭的同臺競爭。而且,與這些全球電池生產巨頭相比,比亞迪還有著巨大的成本優勢。在鋰離子電池市場被日本壟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