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3/4頁)
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要站在世界比較領先的平臺上去做。” 在模仿的過程中,比亞迪為了避免專利引來的官司,組建了一個100多人的智慧財產權部,專門監督各個事業部,提醒他們用的哪些專利需要規避。曾有競爭對手指責說,這個部門說得難聽一點,實際上就是“專利規避的團隊”。對於這種指責,比亞迪高層也從不避諱,就像比亞迪的首席設計師廉玉波所說的:“我們每年要拆很多車。如果想用一種技術,先看有沒有專利,有就調整,沒有就拿來用。我們甚至做好了打官司的準備,而且100%不會讓對手贏。” 王傳福也曾坦言:“我們的車沒有任何專利問題,我們把其中涉及的專利全部改完了,一條條地改。我們的確大量使用了別人的非專利技術,但非專利技術的組合整合就是我們的創新。智慧財產權要尊重,但可以規避。”比如“一輛汽車的外觀專利有五幅圖片:前面、後面、側面、正上方和斜上方。這五個方面都很相似,你就可能侵權,但只要其中有一幅照片風格完全不一樣,就算其餘的完全一樣也不侵權。我們把頭一換、尾一換就沒有誰的專利了。” 王傳福不僅對技術沒有恐懼,對於專利也沒有任何畏懼,他在千方百計地規避著別人的專利。當別人質疑他這種抄近路的做法時,他反而會理直氣壯地說:“一種新產品的開發,實際上60%來自公開文獻,30%來自現成樣品,5%來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實際上不過只有5%左右。” 王傳福這種無所畏懼的“山寨功夫”曾讓很多人頭疼,他們甚至不願意做比亞迪的生意,這其中就包括比亞迪的供貨商。位於江蘇張家港的國泰華榮新材料化工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鋰電池電解質生產企業,也曾是比亞迪最大的電解質供貨商。電解質是生產鋰電池的核心原料之一,一般佔到鋰電池原材料總成本的五分之一左右。 還在2005年的時候,王傳福曾像當年帶領比亞迪員工到富士康臺灣總部參觀一樣,也帶著技術人員到國泰華榮參觀。在參觀的過程中,比亞迪技術人員格外用心,不僅記下了生產裝置的名字,還仔細詢問各種技術引數和不懂的問題。在參觀完成後,國泰華榮得到了比亞迪一個50多噸的訂單,這大約相當於當年國泰華榮年產量的一半。 當國泰華榮的高管們為得到這麼一個大客戶滿心歡喜的時候,王傳福卻在悄悄地建立著自己的電解質生產基地。結果,在從國泰華榮購買了一兩次電解質原材料之後,比亞迪就開始自己製造電解質。不光是電解質,很多其他材料、元件等原料供應商,都曾遭遇過比亞迪的“拋棄”。所以,他們對和比亞迪做生意都是又愛又恨,那種心情或許就像一位母親在等待自己女兒出嫁時的心情,既充滿期待又很擔心。 憑著這樣“明目張膽”的模仿,比亞迪在看似毫不相關的三個領域都快速取得了優秀業績。那麼,相較於現在泛濫的山寨工廠,比亞迪究竟有什麼優勢?為什麼比亞迪憑藉簡單粗暴的模仿做法可以贏得市場? 在專業人士看來,比亞迪之所以能夠憑藉模仿突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比亞迪模仿得更為徹底與集中。它只選擇市面上賣得好的產品,然後就盯住這個產品,做出最精細的仿製品。這就是比亞迪靠模仿成功的主要原因。 而且,在王傳福看來,模仿並不是比亞迪的最終出路:“我們不以模仿產品為目的,而以最終掌握開發平臺為目標。”模仿是為了得到開發平臺,是為了超越,是為了研發出比模仿的產品更優秀的產品。在這條道路上,比亞迪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業績。 當初,比亞迪做手機業務是從模仿富士康開始的,但是到現在,王傳福已經有足夠信心認為比亞迪的技術實力已經遠遠超越了富士康。“我們現在在整個技術上比他強,因為我的技術領域比他多得多。他僅僅是一個模具加一個EMS,我們有電池,有汽車,汽車裡面有多少個技術,從大型模具大發動機技術,到壓縮技術,空調技術都有,這些他全都沒有,包括一些表面裝飾的技術、噴漆技術他都沒有。這兩個產業實際上是互通的,這種技術拿過來以後,就是你的優勢。實際說1+1不止大於2,有的時候做得好能大於20。無限的創新就是從整合當中創新。” 當透過模仿有了一個更好的開發平臺後,王傳福下一步要做的或許就是在整合中發現無限的創新機會。
從被告到告人:成功是一種了不起的除臭劑
儘管現在比亞迪還在遭遇著富士康的圍攻,儘管在各大車展上,比亞迪的展臺前都會吸引很多汽車公司的人參觀拍照,記錄資料,業內人士都在說,這是這些汽車巨頭尤其是豐田汽車正在“調查取證”。 但是,面對這樣的境況,王傳福卻依然毫不畏懼。就像他所說的,學打專利戰是一個技術型企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