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頁)
蠍子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開始打點行裝,準備起程。四面八方的朋友聽說這位大詩人將要離開江州,帶著萬分複雜的心情前來問侯,祝福與眷戀同在,喜悅與痛苦並存,杯杯水酒化為情深意切,灑淚相勸,殷殷相囑。在那個草堂內,白居易迎來送往,日日與朋友賦詩相和。江州太守來了,名士俊傑來了,東林寺、西林寺的寺僧來了,松林青竹來了,閒雲野鶴來了……
元和十四年二月初,白居易舉家啟程,乘舟離開江州,站在船板,舉目望著送行的友人,一行熱淚順著臉頰流下。他又想起了那個清風明月下的“精神草堂”,久久縈懷的詩句脫口而出:“三間茅屋向山開,一帶山泉繞舍迴。山色泉聲莫惆悵,三年官滿卻歸來。”
江州啊,四年歲月,多少甘苦!回望,群峰聳峙,漫山青翠,濛濛細雨飄飄灑灑,江面茫茫蒼蒼……
第九篇 北方詩意的中國年
進入臘月,北方的天氣就變得嚴寒起來,民間有“寒冬臘月”的說法,並不為過。先是凜冽的北風徹天徹地地刮上一陣,伴之而來的往往是揚揚灑灑的鵝毛大雪。早晨起來推門一看,霍,簡直是人間盛景!千樹萬樹梨花般盛開,到處銀裝素裹,冰清玉潔。天空也還是灰濛濛的。這時,北方人都知道,令人期盼的中國年款款而來。
忙碌了一年的鄉下人終於可以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籌劃著怎麼過這個傳統的節日。孩子們是放假了,他們進門的時候都笑逐顏開,個個捧回一張大大的獎狀或者紅紅的喜報,這是他們當然更是家長們最豐碩的收穫。當然,可能還有孩子沒回到家,大人便向鄰家的去打聽,知道他們又去了村裡的水池坑裡滑冰。臘月天寒,冰凍三尺,這也是小孩子們最為得意之時。一放學,大家成群結隊,斜挎著沉甸甸的書包,抱著自家的小板凳,急匆匆往離學校半里多路的水坑裡跑,那裡的冰結得足以承載全校的學生。孩子到了以後,讓板凳四腳朝天,坐在上面,用腳奮力一蹬,便箭也般的飛了出去,那些飛得遠的必引來其他孩子們的豔羨。更有趣的,三個孩子在一起滑冰,前後各一,來來回回推中間那個孩子的板凳,這樣在冰上就有了更多的風采。遠處傳來大人們呼喊孩子的聲音,夾雜著刺骨的寒風,但這些對孩子們來說,都是耳旁風,他們的心全在這溜光溜光的冰上。
北方過年的第一件事是破冰捕魚。熟悉北方鄉村的朋友都知道,十里八鄉的村裡沒有無大坑的,這些坑來歷各異,但大都處在村子中央。夏季雨水勤,坑滿濠平。到了養魚時節,就有專人買些魚苗放養在裡面。一到冬天,魚已吃得膘肥體壯。也就在臘月二十左右,人們開始用水泵徹去坑裡的水。水抽得差不多時,活蹦亂跳的魚便進入人們的視線。坑的四周,圍得人山人海,大家伸長脖子,凝神定氣地盯著一竄半米來高的大鯉魚,“嘖,嘖,嘖……”驚羨聲不斷傳來。一條又一條鮮活的大魚被抱上來,又引來不少大人小孩的圍觀,捉魚者眼裡放出奇異的光采,在一片讚揚聲中又下坑去捉。一個多小時後,捕魚者不再下水,胡意留下一些,然後大聲喊著“放行了”,這就宣告水裡的魚主人家已經不要。這時,有些半大小夥子早已沉不住氣,脫掉鞋子,跳進水裡去捕捉剩下的魚。很快就有人捉到,跳上岸,鞋子也顧不得穿,抱著就匆匆忙忙地跑回家,他要把這條好訊息告訴準備過年的父母還有妻兒。
“三祭灶,四掃屋,五蒸饃饃,六殺豬”,這是北方年的習俗,當然這“三”或“四”指的是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是一種虔誠的儀式。灶神,是請來的,說是請其實就是買。眼看快到祭灶了,便有那些善於印製灶神的人挨家挨戶送。人們恭恭敬敬地接過來,付錢,然後像得了寶貝似的捧著,貼到廚房靠近鍋灶的地方。這時最好撮一捧草灰,插一炷香,點燃後,再磕上幾個頭。這是對灶神的敬愛,也是對來年平平安安,豐豐收收,喜喜悅悅的期盼。可要知道,小孩子在祭灶神的時候是不能靠近的,他們只能遠遠地望著穿得花花綠綠的灶神,好奇地想看得更清晰更仔細一點。到現在,我還不明白孩子到底為何不能參與這一喜慶之事。
掃屋,當然是除舊佈新之意。二十四那天,早早起床,吃一頓美食之後,家人開始佈置任務。大人好說,自當挑選重活或大活幹,小孩子們的職責大概就一個,放鞭炮。前些年,鄉下不富裕,但掃屋的鞭炮是要買的,或多或少,這是孩子們盼望的日子。鞭炮不在多少,有就行,特別是家裡孩子多的,頭天臨睡之時每人分得三五個小鞭炮,那就會興奮得徹夜難眠。當大人把綁好的掃把舉起來開始掃屋的時候,畢畢剝剝的鞭炮聲就響起來,與其他人家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