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頁)
蠍子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得及查閱其名的江州太守,他是一個懂得文化的中國官員,他知道,萬物生生不息,人人只不過是時光的過客,但只有文化,才是人類的傳承。
此時的白居易安頓下來,生活雖清貧尚可滿足,但精神的痛苦卻像大毒蛇在夜深人靜之時把他纏繞得動彈不得。在萬般痛苦之下,他忽然有了一種解脫,要重新規劃人生,這是在他腦海裡閃爍著最亮的光點。他把自己完全封閉,除了飲食,就靜靜地坐著。沒有塵世的喧囂,沒有世人的攪擾,他苦苦思索四十年來自己走過的每一步路,重新審視官場給自己帶來的是是非非。一週過去了,他開啟了屋門,屋外陽光燦爛,小鳥啁啾,滿眼風光,溪水淙淙。白居易完成了生命的突圍!
第八篇 與琵琶同行的白居易(三)
元和十年的一個傍晚,秋風蕭瑟,皎潔的月色灑滿江郊,楓葉、蘆花隨風拂揚,白居易與朋友乘馬來到江畔。摯友遠來相探,情也深深,意也眷眷,相處十餘日,飲酒賦詩,日夜相伴,訴別離之情,傾相知之意。而今,詩友又要遠行,著實令人感懷。舉杯邀月,聊作餞別,兩人執手相望,共話別後情深。茫茫江面,月色朗朗,水清氣浮,一片悽清。
遠處迷濛的江面忽而傳出琵琶聲語,哀婉低沉,如泣如訴,如傾如慕。白居易側耳凝聽,詩友擎首眺望。這真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夜晚,接下來的事應是順理成章。誠摯相邀開宴,半遮琵琶相見。琵琶一曲,說盡無限苦悲;曲調優雅,唯見江心秋月。感懷傷時,觸發遷謫之意;情真意切,溼透司馬青衫。 然而這個詩意的夜晚其實並不存在。那時的長安人煙阜盛,商賈雲集,遊人如織,士女如雲,繁華勝地,青樓歌女,紈褲子弟,如煙似霧。然而白居易身為太子左贊大夫,曾身居密宮,他的人格修為必非同一般;謫居未久,雖與詩友送別,亦必不肯夜入婦人舟中,飲酒聽琵琶,夜闌方去,貽人口實。其實,此時的白居易還沒有完全從被貶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心中的苦悲無法排遣,以琶琶女起興,聊以吐納天涯淪落之憾罷了。然而,“琵琶女”與“司馬青衫”卻已成了命運相聯的兩種意象,在中國文學史上閃著耀眼的光輝。虛構的“琶琶女”讓無數中國文人遙想,那清幽、美妙的琵琶曲時時也響在每個失落的文人的腦際。
“江州司馬”是個閒散官職,“言無責,事無懷”,白居易也樂得個逍遙自在。既然不能“兼濟天下”,那就“獨善其身”。從此,江州的山山水水到處開始佈滿白樂天的足跡,他春遊慧遠寺,與寺僧談天說地;秋登庾亮樓,與江州名士相娛相樂,或吟詩,或飲茶,身心無一系,浩浩如虛舟。在這裡他結識許多詩友,時常相攜登廬山,入叢林,探溫泉,尋古洞。秀麗的江州風景使他暫時忘記了政治上的失意和苦悶,他的目光開始轉向奇幻無窮的大自然。
白居易的住宅就在潯陽西門外,這裡離湓浦口很近,北臨大江,背靠湓水。在庭院北邊,是一座長滿翠竹的土岡,宅後枝柯參天、綠樹成蔭。雖然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但白居易甘苦自知,耐心勸慰妻兒,闔家倒也和睦美滿。他忽然想起那個縱情山水的謝靈運,廬山和九江也是他多次遭貶的駐留地;那個棄官彭澤,歸隱廬山的陶淵明呢?那個晚年“折節”讀書,仕途坎坷的江州刺史韋應物呢?白居易面對著青竹數竿,又開始了對命途的思索。 元和十一年的秋天,白居易第一次登上了離潯陽四十餘里的廬山,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噴雪鳴雷的銀泉飛瀑、瞬息萬變的雲海奇觀讓他留戀忘返。他沉浸觀覽的喜悅之中,就在東林寺小住了幾日。連續幾天,在東林寺寺僧的陪同下,他登山聽泉,飲酒賦詩,當看到香爐峰北、遺愛寺南的一片山林之時,真有點寵辱諧忘、把酒臨風的感覺。他決心在此建造草堂,以娛己情。翌年,草堂如期建成,江州名士、東林寺和西林寺寺僧紛紛前來相賀,白居易與他們縱情歡舞,帶著醉意,賦詩一首:“五架三間新草堂,石階桂柱竹編牆。南簷納日冬天暖,北戶迎風夏月涼。灑砌飛泉才有點,指窗斜竹不成行。來春更葺東廂屋,紙閣蘆簾著孟光。”草堂四周古木參天,百花盛開,白居易仰觀天,俯聽泉,“杖藤而行,隱几而坐,掩屏而臥”,自得其樂。人生如斯,生亦如何?死有何妨?
時光易逝,歲月如歌。元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一紙詔書,白居易升為忠州刺史。悲感交集的他終夜未眠,報國有門卻又心繫江州的山山水水,他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將希望、絕望、喜悅、憂慮全都化為一杯素酒,趁著夜深人靜,盡情吞嚥。窗外,晨光曦微,迷濛的夜色中彷彿透著些許微光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