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readx;
過冬之後,眼下襬在韓健面前最大的問題是糧草的缺乏,這已經不是以往勒緊褲腰帶就一定能熬過去的時候,糧草的大批缺乏加上戰事的無休無止,令地方上生產受阻,加上軍糧的大批開銷,必須要用大批的軍糧來維持軍隊的正常運轉,便是從江都來調,江都這兩年早就被調空,哪裡還有糧食來給他揮霍?
上元節剛過,地方納糧之事便在如火如荼的開始,朝廷跟東王府一起,向民間開始納糧,無論是地方百姓還是士紳,只要是能發動的力量都在發動。[ 超多好看小說]朝廷上下都籠罩在一股團結起來共渡難關的氛圍之中,但地方計程車紳和百姓卻不怎麼領情,尤其是越靠近洛陽和江都的地方,百姓安居樂業久了難免以為天下就該如此的安定,平日裡已經繳納了足夠的賦稅,又如何能讓他們納捐出糧食來?
朝廷負責此事的是顧唯潘,顧唯潘身為一朝首輔,但他畢竟是搞政治鬥爭的,現在納糧的事並不是他所擅長,他更多倚重寧原,而寧原又是儒學派的,擅長治學而不擅長與錢糧打交道。
朝廷的兩大支柱,顧唯潘和寧原都沒有戶部供職的經驗,在這等時候便顯出他們在經驗上的不足。朝廷用人方面一直是韓健做主楊瑞作為參考,現在就算讓楊瑞去舉薦人手出來主持大局也沒有合適的人選。而東王府這面因為林小夙即將分娩,也沒有太合適的人手出來負責。以至於納糧的事基本處於停滯不前,到後面乾脆由韓松氏出面來納捐,但洛陽計程車紳和百姓顯然不會給他一個東王府郡王妃的面子。
關中的戰事愈發迫近,鮮卑人作出幾次試探的攻擊都是半途而廢,並非鮮卑人沒有作好攻打關中的準備,是朝廷和東王府在關中準備的很充分,一切都是蓄勢待發,只是鮮卑人不知道魏朝人對於糧食和物資的緊張程度。以為作出了姿態就一定有足夠的應對,但朝廷在兵馬和糧草之上都有些缺乏。還要為保證北方北關將士的需要來“刻薄”關中駐守的將士。關中地方上也在自行籌集軍糧,也是收效甚微,到後面在韓健看來這場仗不打反而是最好的。
偏偏在此時,鮮卑人也的確給了魏朝人機會。
鮮卑人在攻取了西涼舊地之後。感覺對於關中地區的興趣不大,畢竟不是秋收或者是夏收的季節,春荒還沒過去,各地甚至還沒有春播,這種時候即便花費了待見攻進來。大肆掃蕩一番最多是能掠奪點人口回去。人口不同於其他的資源,在很多時候是決定性的,但本身要掠奪起來很難“運走”,加上關中駐兵實在有不少,鮮卑人也擔心有命進來沒命出去。到最後鮮卑人試探性派人和談,改為雙方議和,而且以最原始的方式向朝廷來索取錢糧,以每年納貢的方式來換取邊界上的和平遼東釘子戶。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雖然鮮卑人的提議是對中原王朝的輕視,可也是解決眼下困窘的方法之一。楊瑞對此持肯定的態度,而朝廷方面甚至準備以和親的方式。以宗室的女子封為“公主”,然後遠嫁到鮮卑人,這樣兩國就可以以和親的方式來解決爭端,很多人看來這是換取朝廷長期休養生息的好辦法。
而韓健則沒有表達確定的意見,從議和的第一天,他就以中立的態度來看待此事。其實在韓健心中,是沒有準備議和的,即便要議和,也不能以魏朝納貢或者是和親這種方式結束,因為這將意味著他所負責軍事的魏朝。在與鮮卑人的直接對抗中落於下風。但畢竟物資需要的太多,地方生產又亟待恢復,這種情況下韓健倒也跟鮮卑人玩起了拖字訣,自然雙方都沒有必勝的把握。又有和戰的傾向,那就坐下來談,先談幾個月把眼下的一陣最困難的時期度過去,最後再確定是戰是和。
有了這樣的態度,東王府的立場便曖昧不明,韓松氏倒是鮮明地給人以要一戰到底的假象。楊瑞所領導下的朝廷則是要和談到底,韓健夾在中間不表態,朝廷一時也沒有鮮明的立場。
便在正月二十六,議和之事已經在朝廷乃至百姓當中傳開之時,之前被韓健封為“西涼國相”的洛夫人近乎是從西涼舊地“逃”回洛陽。洛夫人西涼一行本是去發動西涼舊部與朝廷並肩而戰,沒想到她才剛到地方,朝廷便下令撤軍,使得西涼便喪於鮮卑人之手,她本身就沒太多的兵馬,在得知朝廷撤兵後,她帶著隨從在路上為人所埋伏,險些沒能回來,後來在進關中之前又遇上鮮卑騎兵,更是險象環生。進到關中之後,雖然一路上有東王府的路引保駕護航,但她已經沒有了離開洛陽時的意氣風發,加上現在西涼之地已經完全喪於鮮卑人,她這個西涼國相也沒有太大的意義,只能是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