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更重要的是,雖然中國的首位外交使臣是由美國人擔任,但蒲安臣使團畢竟是作為中國政府出訪歐美的第一個正式外交使團,畢竟蹣跚跨出了晚清官員走向世界、邁向國際社會的第一步,為以後中國近代外交使節制度的建立開闢了道路,為中國外交禮儀、機制的近代化奠定了第一塊基石。隨團出訪的志剛的《初使泰西紀》、孫家谷的《使西述略》、張德彝的《歐美環遊記》,成為近代中國開始“走向世界”、認識世界最初的啟蒙讀物。饒有歷史意味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重新“走向世界”的曙光初現之時,已被遺忘的這三本書在百年後被再次印行,影響甚大,又一次成為啟蒙讀物。蒲安臣當年絕想不到,自己為清廷“打工”,會有益於百餘年後中國的改革開放;倘地下有知,他一定會為此大感自豪罷!不過他的“自豪”,不恰恰說明了中國歷史的曲折與艱難麼?
虹橋書吧。
第11節:“還我頭來”陳虞孫(1)
“還我頭來”陳虞孫
提起陳虞孫,知道的人可能不會很多,但提起《還我頭來》這篇雜文,知道的人可能會多一些。在“文革”結束不久,改革開放之初那大地剛剛開始解凍、乍暖還寒的時候,陳虞孫先生在1979年3月的《文匯報》發表了《還我頭來》。全文不足一千五百字,卻犀利精闢非凡,社會反響自然熱烈異常。
“還我頭來”本是《三國演義》中關雲長被殺後在玉泉山顯聖的故事,家喻戶曉,並無深意。不過,陳先生此時認為,關公喊的“還我頭來”其實很有意思,可以大加發揮。他寫道:“人各有頭,或稱腦袋。誰都知道,人不能沒有頭。”倘有外物襲來,人們都會本能地保護腦袋。“然而一個人長了腦袋究竟派什麼用場,卻未必盡人皆知。有一種人,雖有一個腦袋,說話做事,好像從來不用一用他的腦袋。”為何如此,頗費琢磨,所以腦袋究竟有何作用,“仍不失為一門學問”。
“人們對這門學問,確實積累了不少經驗教訓。例如,封建王朝,曾經有不少人,真心為皇帝著實動腦筋,極其直諫,力竭聲嘶,可是往往落得一個丟掉腦袋的下場。”“因此,那些要保烏紗帽的官兒,為了保腦袋——試問腦袋都不保了,還到哪兒去找戴烏紗帽的傢伙呢?——便總結出了一個訣竅,叫做:‘多磕頭,少說話。’可以想見,皇帝老是高高在上,往下一看,只見文武百官都趴在下面,腦袋埋在地下,屁股翹向天上,一片萬歲之聲,整齊劃一,豈非江山一統,天下太平了麼?”但是,封建王朝最終仍被推翻。不過,“人長著一個腦袋到底有什麼用的問題並沒有解決”。他“慶幸”自己在垂暮之年碰上了這個問題,“文革”中不是強調“不理解也要執行”麼?“你們看,全國八億個腦袋就只他一個腦袋行,你們七億九千九百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個腦袋都不行。你們不理解也要執行。你們乾脆把腦袋上繳得了。誰不照辦,索性把你的腦袋砍了。這就叫革命。可算是最最最最徹底的革命了。如此一轉眼就十年。這是失去了腦袋的十年。要說實效呢,並不小。試看,萬馬齊喑,一片荒涼,如入無人之境。人而亡頭,國將何有。萬幸的是,在這存亡絕續之際,華國鋒同志為首的黨中央一舉粉碎了這批醜類,撥亂反正,挽救了國家,挽救了黨,也挽救了人們失去的腦袋。豐功偉績非同小可。”不過,他並不盲目樂觀,而是提醒人們,現在還有人“仍在過去昏天黑地的十年裡,自願把自己的腦袋層層上繳,自以為既可安身立命,又可延年益壽,久而久之,已經形成了他們的人生哲學和做官的訣竅了”。這種人不僅認為沒有自己的腦袋無關宏旨,“甚至以為沒有腦袋反而比有一個腦袋好。譬如,需要開個會商量些事情。會上總不免七嘴八舌,意見紛紜。這種人就難免覺得,事情就壞在每個人有一個腦袋。如果大家都把腦袋繳了,讓一個人說了算,豈不省事。對這種人,如果提出‘還我頭來’的口號,他不僅會不感興趣,反會認為多事哩”。
或許因為讀者反響熱烈,十幾天後,陳先生一鼓作氣,又寫了《“頭頭”與“本本”》一文,同樣不足一千五百字。
這篇文章開頭就說,由“還我頭來”聯想到“頭頭”,由“頭頭”又聯想到“本本”。因為“古往今來,不少爬上‘頭頭’寶座的人,往往是靠‘本本’起家發跡的。”不過,這“本本”卻不是一般的“本本”,而是充滿神秘色彩的“天書”。天書有五大特點:一是必得之於天;二是一定只有個把人能得到,並非人人得而有之;三是一定只有那個得此天書的人,才能看得懂,即便凡人得到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