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⑹夠實劬佑諼奕ǖ匚壞摹霸鶉文詬蟆保�饕�悸鞘且壞┐褥�ナ潰�廡韝闖觶�參薹ūㄎ煨韁�稹9廡骶馱�泵娑栽�淅淥檔潰骸澳愕男氖攣胰��饋!痺�蠆桓掖鴰啊! �
這樣,從王公親貴、大小太監到大臣御史,儘管觀點不同,但幾乎全都反對袁世凱的改官制,不是到慈禧處哭訴鬨鬧就是不斷上折,天天雞飛狗跳。向來濫施淫威、殺伐決斷的慈禧此時居然也寢食難安,向人訴苦道:“我如此為難,真不如跳湖而死。”
袁世凱可能過高估計了慈禧對自己的信任,在慈禧召見時竟然面奏要求朝廷令守舊大臣退休,結果招致慈禧怒斥,並將參劾他與奕劻的彈章交二人同看。此時,袁才知道自己已成眾矢之的,局勢非常險惡,慌忙以檢閱新軍南北秋操為名請調出京,以避鋒芒。
袁世凱離京後,慈禧命令其餘釐定官制的大臣繼續制定改革方案。11月6日,朝廷釋出裁定中央官制上諭,少數舊部被裁併,但多數未動,只是改名,軍機處仍舊保留而不設責任內閣。最重要的是,在實際所設十一部的十三個大臣、尚書中,滿人佔七席,漢人僅佔五席,蒙古一席,以“滿漢不分”的名義打破了“滿漢各一”的舊例。雖然以前的“滿漢各一”也是滿人掌實權,但畢竟在形式上滿漢平衡,漢族官員心理上更易接受。形式上的“滿漢平衡”被打破,漢族官員的心理平衡也隨之被打破。幾年後,辛亥革命爆發,不少漢族督撫宣佈獨立,可能與此不無關係。
這次官制改革,各路權貴、官員你爭我奪,種種矛盾更加尖銳、激烈,導致政壇嚴重分裂。而且,還使人對清廷是否真準備立憲大起疑心,甚至有立憲派直斥其為“偽改革”,“徒為表面之變更”,“襲皮相而竟遺精神”,“竭數月之改革,迄今仍是本來面目,政界之難望,今可斷絕”。遠在日本東京的梁啟超當時寫信給康有為說,清廷宣佈準備立憲時革命黨力量即減弱,而官制改革一出,革命黨勢力便迅速擴張,也說明了這次行政改革的效果與清廷初衷正相反。事實無情地說明,這次行政改革完全失敗。
晚清這兩次本想以行政改革推動或匯入“憲政”的政治體制改革實踐的失敗,適足促人“逆向思維”:原以為行政改革只是區域性性變革,阻力肯定要小於全域性性的政治體制改革,當更容易,其實未必。行政改革將使某些部門和部分官員受益,而另一些部門和部分官員受損,受損部門和官員的抵制、反抗必然十分強烈。甚至保持原待遇不變,也不足以抵消無權的損失,對官員來說,權力大過一切,要裁撤一些部門和一些官員自然難上加難、難以執行。爭鬥的激烈程度,可能並不小於政治體制改革。而實行憲政的政治體制根本性改革是對從上至下政府所有部門、所有官員權力的監督限制,由於大家都“待遇平等”、一同受“損”,官員們的不滿和反抗反可能會相對小得多。在憲政框架下,最高掌權者的權力也同樣要受限,其他官員當更無話可說。近代以來,清王朝一次又一次想以並無實效的行政改革代替政治體制改革,殊不知成本和代價其實更高;而最高的成本和代價,則是耽誤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時機而導致自己垮臺。
虹←橋書←吧←BOOK。←
第8節:為清廷打工的美國外交官(1)
為清廷打工的美國外交官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戰敗的中國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標誌著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夷體系”、“宗藩體系”的崩潰,取而代之的將是現代國際關係中的“條約體系”。不過,這個變化並非一蹴而就、立即實現,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充滿了痛苦的緩慢過程。
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天津條約》,明文規定中國與西方列強遣使互駐。1860年以後,西方列強便紛紛派遣公使常駐北京,而中國卻一直未曾遣使出洋。因為清政府一直認為,外國使節駐京本就是對幾千年“天朝”體制的破壞;而且,本來是“萬邦來朝”,不需“天朝”對外遣使,如果“天朝”再派使臣駐外,便是承認了“條約體系”,自取其辱。
然而,隨著中外交涉越來越多,負責處理涉外事務的總理衙門大臣真切地感到,在與外國交涉、談判中,外國對中國情況非常熟悉,而中國對外國的情況幾乎毫無所知,根本原因就在外國在中國駐有使節,而中國沒有駐外使節。“近來中國之虛實,外國無不洞悉,外國之情偽,中國一概茫然,其中隔閡之由,總因彼有使來,我無使往。”而且,隨著《天津條約》規定的十年修約之期將至,清政府對列強是否會趁機“索要多端”擔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