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往各國,所辦之事,所到之處,都應與中國使臣“和衷商酌”,大小事件都要“逐細告知”;遇到重大事情,必須與中國使臣一起“諮明中國總理衙門候議,再定準否”。同時還要求蒲安臣有培養、訓練中國隨行人員的責任,使其能“歷練一切”。
不過,清政府最擔心的仍是“禮儀”問題,所以對“禮儀”問題的指示最為詳細。清政府要求中國使團不必見外國元首,“或偶而相遇,亦望貴大臣轉達,彼此概免行禮。候將來彼此議定,再行照辦”。每到一國,國書並不直接交給該國元首,而是“由該處執政大員代遞”,並且要說明將來有約之國給中國皇帝的國書“亦照此而行,庶乎禮節不致參差”。“如有欲照泰西禮優待者,貴大臣不能固卻”,但必須“向各國預為言明,此係泰西之禮,與中國體制不同,因中國無論何時,國體總不應改,不必援照辦理,不得不預為宣告”。
中國自命為“天下之中”的“天朝”,從無“國旗”之說。但外交使團出訪則不能沒有國旗,所以蒲安臣在出使期間設計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面國旗,即黃地藍鑲邊,中繪一龍,長三尺,寬兩尺。作為中國象徵的黃龍旗飄揚在歐美各國,標誌著中國第一次以主權國家面目出現在國際社會之中。在與國際規則接軌的方向上,中國又跨近一步。
1868年2月25日,浦安臣使團從上海出發,橫渡太平洋,於4月初抵舊金山。蒲安臣知道公眾輿論對美國國會、政府的影響,所以在許多地方發表演講,宣傳中國的進步,並公開表示:“我希望中國的自治能夠得到保持,我期望她的獨立能夠得到保證,我期望她能夠得到平等的待遇,從而使她能夠得到與所有國家同等的權利。”蒲安臣充滿熱情的演講,在所到之處引起轟動,深深打動了聽眾。6月初,使團來到華盛頓,蒲安臣率中國使團來到白宮,他並未遵從總理衙門的訓令,而以握手、鞠躬的西方禮儀謁見美國總統,呈遞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份國書。以後在訪問其他國家遞交國書時,自然也是援以西方禮節。
在美期間,蒲安臣還不顧總理衙門的限令,在華盛頓代表中國與美國簽訂了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八條,史稱《蒲安臣條約》。這是近代以來中國首次以主權國家身份而不是戰敗國身份簽訂的對等性條約。主要內容是美國對中國的發展持不干涉政策,尊重中國領土主權完整,兩國互派使節,中國可派遣勞工往美國,保證彼此人民可在對方居住、傳教和留學,並可歸化為公民等。其中第七條規定,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時,美國“需照相待最惠國人民”對待,為幾年後首批中國幼童赴美留學打下了法律基礎。其他一些條款對赴美華工、僑民也起了某種保護作用。清政府長期視華僑為不忠不孝的叛逆,此條約則改變了清廷對海外華人華僑的態度。後來清政府就是以此條約為依據,對美國的“排華”採取抗爭手段。1869年11月,美國公使與清廷交換批准書時,清政府雖為蒲安臣越權惱火,但因為此約畢竟是中國首個對等條約,且內容亦有利,於是批准此約。
◇。◇歡◇迎訪◇問◇
第10節:為清廷打工的美國外交官(3)
1868年9月,蒲安臣使團來到英國,晉見了維多利亞女王,也遞交了國書。對蒲安臣提出的“互惠政策”,英方原則上同意:不違背中國意願與獨立安全;中國當履行條約義務;英國只在僑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的時候,才保留使用武力的可能。1869年1月初,使團到達巴黎。法皇拿破崙三世接見代表團,表明與英國的立場相同。在德國,德皇威廉一世多次約見使團人員。在德國使團還會見了鐵血宰相俾斯麥,當時德國統一尚待穩定,更因面臨歐洲種種問題無暇東顧,發表宣告完全尊重中國意願,彼此交往。在瑞典、丹麥、荷蘭等國,因為沒有“修約”和棘手的交涉任務,使團在這些國家有些類似於觀光。
1890年2月2日,使團到達俄國首都聖彼得堡。2月16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接見使團並接受國書。但沙皇避免談及中俄疆界糾紛,反而大談俄美關係,使代表清政府的蒲安臣大為尷尬,同時對俄國的對華政策深有疑慮。舟車勞頓加上冒寒犯冷,蒲安臣次日就病倒了,醫生診斷為急性肺炎。在病中,他仍然關注俄國局勢及中俄邊境問題。據志剛記載,蒲安臣“病勢日加,猶日閱新聞紙,以俄國之事為憂”。而中俄邊境“毗連陸地將萬數千裡,而又各處情形辦法非一,既恐辦法稍差,失顏於中國,措詞未當,又將貽笑於俄人。乃日夜焦思,致病勢有加無已”,終至不起,於2月23日在聖彼得堡病故。2月26日,在聖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