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志丹、謝子長等在陝甘邊一帶的國民黨地方部隊中從事艱苦的兵運工作。經過幾起幾落,劉志丹終於在1931年9月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革命武裝――南梁游擊隊。同年10月,閻紅彥等領導的陝北遊擊支隊(前身為紅軍晉西遊擊隊)到南梁與南梁游擊隊會合。1932年1月建立了西北反帝同盟軍,謝子長為總指揮,劉志丹為副總指揮。2月,西北反帝同盟軍改編為紅軍陝甘游擊隊,謝子長、劉志丹、閻紅彥先後擔任總指揮。此後,謝子長、劉志丹、閻紅彥領導紅軍陝甘游擊隊轉戰於陝甘邊界一帶。1932年4月於甘肅隴東建立了以正寧縣寺村原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年底,紅軍陝甘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團,將根據地中心東移到陝西耀縣照金。1933年春,建立了中共陝甘邊區特委、軍委和陝甘邊革命委員會,形成了以耀縣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根據地。同年10月,由於紅二團南下失敗,照金根據地陷落,新建立的紅軍陝甘邊區游擊隊臨時總指揮部在王泰吉、劉志丹領導下轉戰隴東一帶。11月恢復紅二十六軍,建立第四十二師,王泰吉、劉志丹、楊森先後擔任師長、高崗、楊森、張秀山、謝子長先後任政委。
1934年1月,紅四十二師在劉志丹領導下轉戰於陝甘邊區,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甘邊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在甘肅華池恢復了陝甘邊革命委員會,主席習仲勳。5月,恢復中共陝甘邊區特委和軍委,惠子俊任特委書記,劉志丹任軍委主席。到1935年2月,根據地先後建立了18個縣級蘇維埃政權(革命委員會),紅四十二師發展到五個團的建制。
1932年3月,中共陝北特委領導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延川縣游擊隊(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西北先鋒隊、紅軍陝北游擊隊九支隊、一支隊),到1933年底,游擊隊發展到三支,陝北遊擊運動得到迅速發展。到1934年7月,建立了紅軍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謝子長任總指揮,郭洪濤任政委。在紅四十二師第三團的支援下,謝子長指揮兩支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陝北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1934年9月,紅軍陝北游擊隊總指揮撤銷,陸續建立了紅軍陝北第一、二、三團。不幸的是在清澗河口戰鬥中謝子長英勇負傷。1935年1月29日,陝北省蘇維埃政府建立,主席馬明方。陝北省蘇維埃政府先後下轄16個縣級蘇維埃政府(革命委員會)。1月30日,陝北紅軍第一、二、三團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第八十四師,下轄三個團。師長楊琪,政委張達志。
中共陝甘邊特委和中共陝北特委在建立陝甘邊、陝北兩個蘇區的過程中,雖然隸屬關係不同,但雙方常有聯絡,互相配合,最後在劉志丹領導下達到完全統一。
1934年秋,陝甘邊和陝北蘇區在各自粉碎國民黨軍隊的第一次軍事“圍剿”之後,紅色區域不斷擴大。陝甘邊根據地向東推進,陝北根據地向南發展,兩塊蘇區僅隔百里,且日趨接近。蘇區的迅速發展,引起國民黨政府的極度驚慌,他們糾集陝、甘、寧、晉四省軍隊約五六萬人,向陝甘邊和陝北蘇區發動了第二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嚴峻的鬥爭形勢,迫切要求兩特委實現統一領導,需要兩支紅軍緊密配合並肩作戰。陝甘邊特委和陝北特委經過商議,並徵得中央駐北方代表派往西北巡視工作的黃翰的同意,擬建立統一的的黨與軍隊的組織機構。1935年1月,劉志丹等率部北上到達陝北蘇區,看望了正養傷的謝子長。兩位領導就兩個蘇區統一黨和軍隊的領導,以及組織第二次反“圍剿”作戰方針等問題進行研究,取得一致意見。
1935年2月5日,陝甘邊、陝北兩塊根據地的黨、政、軍領導聯席會議在赤源縣(原安定縣,今子長縣)周家嶮召開。會議分析了陝甘邊、陝北的政治、軍事形勢,制定了黨的工作任務和軍事方針,決定建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簡稱西北工委)和西北軍事委員會(簡稱西北委)統一領導兩個蘇區的黨、政、軍群工作。撤銷中共陝北特委,其原屬黨組織由西北工委直接領導;保留中共陝甘邊特委。從而把原由兩特委分別領導的兩個蘇區,統一為由中共西北工委領導的西北根據地。工委委員崔田夫、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馬明方、郭洪濤、張秀山、高崗,工委書記惠子俊(未到職前由崔田夫代理),秘書長、組織部長郭洪濤,宣傳部長高崗,婦女部長白茜。軍事委員會主席劉志丹(一說謝子長),副主席高崗,秘書長兼政治部主任白堅,參謀長朱子休。西北工委下轄陝甘邊特委、神府工委和26個縣委;陝北省蘇維埃政府和陝甘邊蘇維埃政府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