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正義的。這篇不到 5000 字的即席講話,找不到雄辯滔滔的外交辭令,有的只是一 片謀求團結的赤誠。如果說發起會議的科倫坡國家在為亞非會議制定的目標 中已經表達了要求大家越過歧異而尋找共同點的希望和祝願的話,那麼,周 恩來則以自己的言行樹立了求同存異的例項。萬隆會議的第一次風波就這樣平息了。大會順利地轉入秘密舉行的 3 個 小組委員會。然而在從 4 月 20 日開始的政治委員會,也就是各國代表團團長 會議上,風波又起來了,根子還是先前那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主張實 行中立主義和同共產主義共處;一種觀點反對同共產主義共處。雙方相持不 下,以致又有入得出了會議已不可能達成協議的結論。
終於,到了最後一天(4 月 23 日),又是成為爭論中心而又從不介入爭論的一個“共產黨國家”的總理周恩來,發表了某些代表所說的“亞非會議 上最重要的講話”。講話最中心的幾句是:“雖然我們信奉的意識形態和承擔的國際義務不 同,但是我們的目的都應當是發展和維護世界和平和進行合作的基礎。有人 不喜歡‘共處’這個詞兒;那好,我們可以用聯合國憲章中的‘和平相處’ 這個詞兒。”障礙消除了。就在中國提案的基礎上,政治委員會透過了《國與國之間 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什麼是和平共處的真諦?什麼是求同存異的真諦? 這就是萬隆精神。正是這樣的精神使萬隆會議開成了一個團結的會議,一個被菲律賓外交部長羅慕洛稱之為“罕見的理性和尊嚴的會議”。透過大 會、小組委員會和不計其數的會外交往,長期被隔絕和被分離的亞非國家第 一次進行了接觸,開啟了正式建交和互助合作的道路。許多人來時素昧平生, 去時已成知交,許多人帶著誤解而來,帶著友誼回去。周恩來總理同納賽爾 總統和西哈努克親王的相識就是這樣的例子。
萬隆精神表現在會場內,也表現在會場外。 會議期間發生的最大的會外新聞是,周恩來提出了同美國就解決臺灣爭端舉行會談的建議。
在 4 月 19 日的補充發言裡,周恩來曾經提到:“本來,對美國一手造成 的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我們很可以在這裡提出謀求解決的議案。!但是 我們並沒有這樣做,因為這樣一來就很容易使我們的會議陷入對這些問題的 爭論。”4 月 23 日,周恩來在巴基斯但總理穆罕默德·阿里寓所舉行的午餐 會上,當著聚集在那裡的 8 國代表團團長的面發表了下面的宣告: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和緩臺灣 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用羅慕洛的話說:“這三句話的宣告震動了會議”。雲集萬隆的各國記者都搶著發這條特大新聞。各國代表團團長也紛紛發表談話表示歡迎。 會議期間發生的另外一條重要的會外新聞,是 4 月 22 日早晨中國外交部長周恩來和印度尼西亞外交部長蘇納約簽署了兩國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這個條約不僅解決了中印(尼)兩國之間一個歷史遺留的問題,而且表 示了中國願意同一切有所謂“海外華人”的東南亞國家解決同樣問題的願望。 中國以實際行動回答了會上某些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所表示的對中國的誤解與 疑懼。羅慕洛在 1956 年寫的《萬隆會議的意義》這本書中曾引用過希臘哲學 家的一句名言:“歷史就是哲學用以施教的例項”。萬隆會議正是求同存異 的智慧啟示世人如何為和平解決爭端、團結謀求進步的一個最好的例項。在閉幕式上,亞非會議的主席、印度尼西亞總理是這樣結束他的閉幕辭 的:“願我們在我們已經共同採取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並且願萬隆會議成為 指引亞洲和非洲前進的燈塔。”
周恩來的兢力在萬隆會議上再次為眾人所傾倒,一位記者寫道:“周需 要做的一切是站在原地,伸開雙手等著,而他們就會向他走來。”一位出席 會議的親西方代表承認:“我一如既往,強烈反對共產主義,但我相信這個 人。”這種勢頭保持下來了。5 月,周恩來宣告中國願意儘可能以和平方式解放臺灣。8 月,與美國的第一次大使級會談開始在日內瓦舉行,雙方在解決 朝鮮戰爭時間的相互不信任方面取得了真正的進展。亞洲的來訪者開始幾乎 是不停地到中國來了,開始是 1955 年 5 月印度尼西亞總理的來訪,緊接著是 柬埔寨、寮國、尼泊爾、緬甸和巴基斯但的領導人相繼訪問中國,中國和周 邊國家的關係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和加強。
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