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勢力的核心分子看來就是沒有充分的掌握到宗教的自我定位能力,把他們送到宗教大學去改造學習一段時間吧!
放過那些騎牆派和親華派也不意味著他們可以免去接受帝國先進教育體系的義務,送他們的子女去各個港口開設的學校接受帝國的雙語教育吧!”
“這要成為一項強制性的政治制度嗎?”劉欣問道。
“不!我們只要使用經濟手段就好了,反對派直接經濟封鎖其地盤,讓他們的領地人口全部流失,騎牆派和親華派則採用和我們帝國內部的分級合作伙伴制度管理。貿易配額和投資配額和他們選擇掛鉤就能搞定一切了,畢竟有誰能抵抗曼尼大神的威能呢?
教育要從小抓起。種姓制度必須從根源上剷除,必須從搖籃中就抹去種姓制度的一切資訊。婆羅門不光要失去經濟上的根本,還要失去文化和意識形態商的根基才能徹底消失。教育工作從根本上改變一個民族的秉性和命運可不是說笑的。落後野蠻混亂的德意志諸邦在統一為普魯士王國之後僅僅幾代人就成為歐洲科學和哲學的中心靠的是什麼?一個文盲充斥的社會怎麼建設帝國主義?”
“藏文雖然已經出現了幾百年。但是識字率可憐的藏區百萬人口如今也不過才2000人識的,我們乾脆直接傳授漢語文字,不搞雙語吧語文課就只教授漢語,3年級以上的所有課程都用漢語教學不就可以了嘛!
印度那可憐的識字率也可以照搬這種制度嘛!低年級的老師可難招聘了。雙語教學的難度起碼是單一語言教學的十倍以上。我們口語過關的翻譯連商務活動都滿足不了。哪裡還有餘力搞雙語教學?”趙守忠實話實說道。
“是啊!我們的教育資源內需都快滿足不了了,哪還有多餘的資源搞殖民地和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育?高原那點可憐的市場和資源我們何以忽略,投入產出比不能虧的太多了啊。印度還可以多多關注一下。我們的開埠通商口岸太少,僅僅只有十七個城市。最大的貿易口岸城市還是加爾各答這個完全由我們建設的殖民城市,就是這個城市也不過2萬多人口,內陸很多人口更多的大城市根本都無力去建立貿易網路。”
“這是我們現階段的發展速度決定的,那些沒有多少價值的沿海漁村一直到後世也不會成為大城市,我們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還是走城市包圍農村的路線吧。在印度走農村包圍城市簡直就是自尋死路哦!”
“現在的印度才8000萬人口。用地廣人稀來形容不夠恰當,但是和後世的比。簡直就是原始社會的樂土。基本沒有商品化的生產。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都是高看了此時的印度。最新的調查資料顯示,奴隸制的印度現在連農村大地主都沒多少浮財,哪裡有能力消費我們的工業品?和英國工業化的時候比,簡直就是城市化水平低到髮指的蒙古部落式國家。好歹那時的德里蘇丹國已經封建化很多年了,有起碼的浮財可供搜刮啊。
多年分裂和戰亂幾乎耗幹了印度的儲蓄,這裡除了人多,幾乎沒有多餘的資源和超過200萬帝國本土居民消費力的市場。把這裡變成血汗工廠和傾銷市場要走的路太漫長了,十年時間最多也就是把持住全印度的軍隊和政府部門,至於全部的經濟和文化宗教組織那是妄想。”孫昌不得不強調困難。
“十年不成那就二十年三十年,總之兩三代人就可以改變一個民族的經驗和規律可不是說笑的。我們要在本世紀統治世界,就離不開印度的人口的支援,現在的世界人口也不過5億。我們帝國本土的1。6億人口加上南北十個盟國的人口就由2億了,加上印度和未來二十年的人口,超過3。5億絕無問題。那麼其他的1。5億人口還有什麼翻盤的資本?現在我們的gdp已經超過全球88%以上了,加上印度的化超過95%絕無問題。”白佳很是自豪。(未完待續。。)
第209章 文化向心力
第209章 ;文化向心力
“海上貿易是主流,我們是不是談談標準化問題!我們去年在發放海員專業資格證的時候因為專業術語的翻譯失誤,印度地區的考試結果被廢除了三次。乾脆都用漢語考試好了,幹嘛要搞阿拉伯語的試卷。那些文盲水手還能考得過嗎?多此一舉幹嘛?阿拉伯海的航運業也快被我們壟斷了,這種必將消失的航海語言幹嘛要保留?”汪新宇還是一如既往的要求滅絕反人類反文明的這種文明。
“印度洋的東部我們有絕對的話語權,但是西部就比較難說了,尤其是阿拉伯半島近海的紅海、波斯灣、亞丁灣和伽色尼沿海的港口。這些地區出產的東西毫無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