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2/4頁)
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於世界”,全方位地學習借鑑歐美各
國的政治、法律、外交、教育等各種制度並擬訂詳細考察大綱。
影 響:清政府此次遊歷沒有發揮到應有的作用;岩倉使節團取得巨大成效,
推動明治維新各項改革,對日本確立近代化道路和方向起到了決定 性作用。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危險的世界觀(1)
視野的背後拖著世界觀的影子。它們如影隨形,不分彼此。
十五六世紀,伴隨著“地理大發現”和工業革命的程序,西歐開始了大規模的航海探險和殖民擴張,它徹底打破了古代農業社會人類文明區域分割、孤立發展的狀態,使世界各區域文明間的交往聯絡成為可能,揭開了東西方文明衝突融合的序幕。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咄咄逼人的挑戰,中日兩國要想避免民族危亡的厄運,必須迅速摒棄閉關鎖國政策,學習西方,採用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實現近代化。而欲實現上述目標,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先決條件是:拋棄農業時代傳統的世界觀,樹立全新的近代世界觀,認識世界,走向世界。
在16世紀西人東來之前,中日兩國的世界觀都非常狹隘,中國人的地理觀念基本上是“天圓地方”,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早在先秦時期,中國的先民們便認為世界大地是方盤形的,自己居住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因為有中心,就會有四緣,是方形的,即所謂“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子”。“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以此種地理觀念為基礎,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皆以為中國位於地球中央,疆土四面環海,旁無大國,極其狹隘,對中國以外的地區多依稀恍惚,不甚明確,往往以海洋表示。這種狹隘的“自我中心”的地理世界觀極大地限制了中國人對外認識的視野。而日本則因遠離東西大陸,偏居一隅,大海的阻隔和航海技術的低下,使其視野更加狹隘。1565年,登上日本列島傳教的耶穌會士路易斯·弗羅伊斯曾驚訝地發現,“由於日本人古來很少與外國交通,根據其地理學和數學將世界分成三部分,即日本、###以及印度。”信奉“三國世界觀”,對於此外的世界則處於茫然無知的狀態之中。
16世紀中葉,隨著耶穌會士和貿易商人的東來,近代世界觀念開始輸入中日兩國,對兩國傳統世界觀產生了極大的衝擊。西學東漸的客觀形勢,為中日兩國摒棄傳統的古代世界觀,形成新的近代世界觀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契機,在地理世界觀方面,以耶穌會士來華為標誌,世界地理知識開始輸入中國。其代表著作利瑪竇的《萬國輿圖》、艾儒略的《職方外紀》、利類思的《西方要紀》、南懷仁的《南輿全圖》等,對五大洲、地圓說以及西方的國土、路程、海舶、製造、西學、婚姻、服飾、飲食等作了較為詳盡的介紹。如萬曆十二年(1584年)來華的著名耶穌會士利瑪竇根據其已知的地理知識,加之來華沿途觀察,在廣東肇慶首次繪製了世界地理圖,名之曰《山海輿地圖》,向中國介紹了許多嶄新的世界地理知識,這主要表現在:(一)介紹了五大洲概念,指出世界由歐羅巴、亞細亞、南北亞墨利加及墨瓦臘泥加五部分構成;(二)五帶的劃分;(三)地圓說;(四)測量經緯度。這些西方地理知識都是中國士大夫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足以開智化愚,形成全新的近代世界觀。
以李之藻、徐光啟為代表的開明封建士大夫,對西方地理知識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他們為自己和國人不知海外尚有如此新奇廣闊的天地而感到慚愧,驚呼:“夫皆夸毗其耳目思想以錮,而孰知耳目思想之外,有如此殊方異俗,地靈物產,真實不虛者?”慨嘆:“地如此其大也,而其在天中一粟耳。吾州吾鄉又一粟之中毫末,吾更藐焉中處。”對於中國開明士大夫面對科學的現實主義態度,利瑪竇也給予高度評價,他說:“中國人稱為天圓地方,而中國則位於這塊平原的中央。由於有這個看法,所以當他們第一次看到我們的地圖時,發現他們的帝國不在地圖的中央而在最末的邊緣,不禁有點迷惑不解……然而現在中國人大多承認他們以前的錯誤,並引為笑談。”這說明一部分開明士大夫已經率先打破“中國中心論”的世界觀,開始接受近代世界地理知識。
但絕大多數國人對近代世界地理知識,則採取了半信半疑,甚至抵制的態度。1584年,當利瑪竇第一次向中國人展示《山海輿地圖》時,因將中國置於“稍偏”的位置之上,而遭到人們憤怒的抗議,迫使利瑪竇重新把中國畫在地圖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