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頁)
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貝笤�疵揮鋅賈校�碧盡叭�⌒量嗄コ曬恚�階止γ�笊啡耍 蔽�四幣桓黿�碇�祝�壞貌渙硐肫淥�旆�恕�
會試 做了舉人,便有資格參加三年一次的會試。會試考場設在北京順天府貢院,共試三場,每場三天,連考九天。
平時沒事,吃完了飯在燈下揣摩新科闈墨。二月初九第一場,接連考試三場,一連吃了九天辛苦。出場之後,足足困頓了兩日兩夜。十七日放榜,友人急急來報,說是有我,第三十名。到二十二日又參加複試,考中一等第3名,終於成為貢士,能參加殿試了。以後就是門生請主考,同年團拜。
殿試 三月二十日殿試設在紫禁城保和殿,這是第一次進宮,很是興奮。禮部儀制司員外唱名,單數從左掖門入,雙數從右掖門入,至保和殿前,行三拜九叩頭禮,跪在地上接試題,只是策問四道,又行三叩頭禮,然後就坐。在試卷的前面填寫個人的履歷和家中三代姓名、官職,接著在試卷下面紅線內答題,無非是崇學、吏治、民生、靖邊方面的題目,以平生所學盡情發揮,緊張之心漸復平靜。
二十一日到禮部領取三枝九葉帽頂,宿在鴻臚寺。到二十二日五鼓入朝,至午門等候傳臚。皇上升殿後,傳入太和殿前跪下,聽唱名:第一甲第一名,梅成全。隨即一陣鼓樂。我一時竟然不敢相信,慌忙上前去跪了。禮部官員捧著黃榜,一路鼓樂到東長安門外張掛,我又去看了一遍,果然是自己的名字——黃紙、墨書、押蓋“皇帝之寶”的朱印:梅成全。從此,27歲的我開始了自己在京的十年宦海生涯……
他們(1)
在近代中日文化制衡的戰略和戰術上,晚清並非無所作為。
公元1872年8月11日,一批年齡在9歲到15歲的中國少年,從上海登船出發,目的港是舊金山。從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後派出4批共120名官費留學生,遠涉重洋,踏上美國的土地。
他們便是清政府設立的留學計劃中第一批留美幼童。
他們是文學巨匠馬克·吐溫和斯托夫人的忘年朋友。他們曾受到南北戰爭的英雄——美國總統格蘭特將軍的接見。他們曾親眼目睹了一個神話般的時代:看見貝爾等人發明電話機,看見留聲機在愛迪生手中出現。
但是最終他們經歷了從晚清到民國初年幾乎所有重大的歷史事件。他們中的一些人,在1884年中法海戰、1894年中日海戰中陣亡;一些人成為中國鐵路、電報、礦山的開山鼻祖;他們有的是李鴻章的幕僚,有的是袁世凱的顧問。一些人成為清政府的大臣和駐外大使;中華民國的第一位總理也出自他們中間。
李鴻章原計劃把留美幼童送入軍事學院和海軍學院,但當若干幼童從美國的高中畢業,準備到大學讀書時,美國政府卻沒有接受中國政府的請求。他們允許日本學生在軍校學習,卻未給中國幼童同樣的權利。此事給中美關係蒙上了陰影。
同時,美國西海岸出現了“排華”浪潮。中國勞工和當地美國人及其他國家勞工的生存競爭,被政客利用,煽動起要求限制華工入境的種族歧視運動。由於美國東部政治家大多主張對華友好,留美幼童暫時置身“避風港”中,但留學事務局卻因此命運莫測。
1880年12月17日(光緒六年十一月十六日),江南道監察御史李士彬呈遞奏摺,指責出洋留學事務局:“出洋學生,原不準流為異教,聞近來多入耶穌教門,其寄回家信有‘入教恨晚死不易忘’等語。”
呈奏當日,奉上諭:有人奏,洋局廢弛,請飭嚴加整頓一折,著李鴻章、劉坤一、陳蘭彬查明洋局劣員,分別參撤,將該學生嚴加管束,如有私自入教者,即行撤回,仍妥定章程,免滋流弊。
李鴻章心情矛盾。他明顯感覺到出洋留學事務局大勢已去——幼童未能進入軍事學院和海軍學院,使他的初衷大打折扣;美國西海岸排華使兩國關係轉入低潮;而他的洋務事業又急迫需要人才……
這時,容閎為挽救留學事業作了最後的抗爭。當他感到留學事務局的生存受到威脅時,立刻向當地的推切爾牧師求助。推切爾牧師等人首先聯絡美國若干所著名大學的校長,聯名致信清廷的總理衙門。出自耶魯大學校長波特手筆的這封信稱:
貴國派遣的青年學生,自從來到美國,人人善用時間,研究學術,各門學科都有極佳的成績。……他們的道德,也無不優美高尚。……他們不愧是大國國民的代表,足以為貴國增光。他們雖然年少,卻都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關係祖國的榮譽,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