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頁)
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ρ椋�笪�判模�卸隙懟⒂⒈鼗嵫狗�氈荊��氈疽脖厝徊桓姨粽健R虼耍��遣⒉渙⒆閿謖絞兀��ㄗ⒂諏�綞懟⒂⒌裙�耐飩弧S脛�嚳矗�氈鏡比ㄕ呤竊諫釗肓私夂痛燙街洩�⒊�省⑴訪懶星殼榭觶�嚳剿鴨�洩厙楸ǖ幕�∩希�隙ā按思誓伺分薷鞔蠊�患叭萼怪�逼凇保�寰�誆扛�埽�揮性誥�粕鮮迪紙����崖浜笥諶站��虼聳譴蚱瞥�實墓�示�啤⑻羝鷲秸�撓欣�被�S謔牽�氈敬映霰��手�跡�憬�羝鷲秸�魑�白詈竽康摹保�磺屑苛┚��裼諶〉鎂�律系撓攀頻匚弧�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判斷力:兩個國家的“大考”(4)
中日統治者對形勢的認識與判斷,還與雙方處理兩國爭端的不同經驗頗有關聯。甲午戰爭前,中日爭端曾多次發生,如1874年日本出兵臺灣,把中日兩國推向戰爭邊緣;1875年後日本強行吞併中國藩屬國琉球,挑起中日外交之爭;1882年和1884年,日本先後派兵侵入朝鮮鎮壓反日起義、控制朝鮮政府(壬午之變)、策動親日派在朝鮮發動宮廷政變並直接派兵入宮挾持國王(甲申之變),迫使清政府對朝出兵,形成中日在朝軍事對峙。這些爭端,在中方,基本上都由李鴻章主要負責處理。他一貫立足於妥協求安,儘量藉助於外國“調停”,“於臺灣則酬以費,於琉球則任其滅”。在朝鮮問題上,雖然對日本反覆強調中朝宗藩關係,最終還是在1885年訂立中日《天津條約》,承認雙方對朝鮮的同等派兵權。每次爭端的結局,都是損害中國而使日本得利,但兩國關係終未決裂,正式戰爭沒有打起來。透過處理上述爭端,李鴻章雖然感到日本“最貪小利”、“尋釁而來”、“其願望未嘗不奢”,但似乎認為總有辦法避免“事機決裂”,“無傷中、日和好之誼”。甲午戰爭前夕,日本挑起爭端後,李鴻章憑這種經驗,加以認為國際公法有效,俄、英的“調停”可恃和不明外情,便作出“當無戰事”的誤斷。總理衙門也希望像解決1884年甲申事變那樣,平息中日爭端。而在日本方面,它從以往歷次挑起和了結爭端的過程中,逐步摸清了清政府,尤其是直接對手李鴻章的底蘊,認為“不足懼”;此外,歐美列強“調停”中日爭端的先例,如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難以為繼之時,英、美促使清政府承認日本侵略行徑為“義舉”、付給50萬兩白銀;又如1884年甲申事變後,日本藉助英國駐華公使巴夏禮“斡旋”,促使清政府同意中日對朝鮮的同等出兵權。如此這些,也讓日本當權者深深地感受到歐美列強的實際傾向。本著這些經驗,日本當局在完成陸、海軍擴充計劃,作好充分準備而利用甲午朝鮮局勢興師挑戰時,就料定不會遭到清政府的堅決抵抗,即使俄、英出面“調停”,也認準它們不會真正幫助中國而與日本採取敵對立場,因而毫不動搖地堅決地發動了戰爭。
毫無疑問,正是由於中國在上述種種“功課”中準備不足,最終導致判斷失誤,輸掉了“甲午戰爭”這場以兩個國家為考生的“大考”。
外交力:以一場戰爭為賭注(1)
1894年,一場戰爭讓中國向左,日本往右。
實際上雙方的勝負在戰爭開始之前就已經明瞭了。
外交斡旋、外交角力,中日互手。
外交力,近代社會綜合國力的第一考察指標。
結果是——日本勝了,中國敗了。
戰前乃至戰中,日本政府對於各國形勢洞若觀火,乃能操縱自如。他們將各國利害之深淺,決心之有無觀察明瞭,一絲不錯,然後因之或妥協、或硬拒、或婉拒,從而使各國自行收手,使中國陷入絕對孤立。
因此,甲午戰爭時期日本所取得的軍事勝利,在很大程度上基於它外交策略的成功。而日本則透過這場戰爭,狂勝中國,贏得了兩億兩白銀的賭注。
當然還有更多。
1894年,朝鮮境內爆發了農民起義。訊息傳到日本後,日本報紙爭相報道。日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認為此時正是恢復日本在朝鮮勢力之良機,“不可失之交臂”。當他得知朝鮮政府向中國政府求援,中國派兵進入朝鮮的訊息後,立即召開了內閣會議,決定以保護使館及僑民的名義乘機出兵朝鮮。6月5日,日本駐朝鮮公使大鳥圭介返回朝鮮。陸奧宗光以此為名,派軍艦送行,各艦海軍陸戰隊達三四百名之多。日本陸軍隨後又分批出動,到6月底止,日本入朝兵力約達一萬人左右。這時,農民起義軍已向政府停戰,朝鮮政府便向中日雙方提出了撤兵的請求。清政府根據《天津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