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3/4頁)
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明朝以後,中國的海權不是被什麼別的國家強行剝奪的,而是和平地逐漸衰落的。而對中國海權形成核心性威脅的,則是東鄰日本。日本人被荷蘭人殺怕了,很早就警覺到海權的重要。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原來民間散兵遊勇式的海盜組織成了政府效法的榜樣。擴張海權成了日本政府與國民強烈的追求,並且付諸實施。日本的海權擴張主要在黃海,其矛頭並不指向欺負他們的西洋人,卻指向曾給其傳播文明的中國。
作為太平洋西緣的一個島國,日本土地狹小,對外經濟聯絡主要依賴海上交通。自從公元三四世紀,日本開始成為中央集權國家後,獲得陸地資源,並在大陸獲得戰略縱深,一直以來是日本所渴望的。只是造船技術、航海技術長期落後於中國,無力挑戰中國的海權,對中國陸權的挑戰也屢屢失敗,日本只能依賴朝鮮海峽為屏障,阻擋元朝大軍來自亞洲大陸的擴張。明朝前期,其經濟強盛,航海技術、造船技術世界領先。日本為了生存,進入中華經濟圈,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被納入中國的冊封體制。
從16世紀40年代,葡萄牙航海家到達日本開始,日本發生了變化。1613年,接受歐洲人“大地圓球說”的日本人,模仿歐洲人敲打出一條小船,竟同樣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完成了環球旅行。
日本海軍建軍思想應起源於幕末的開放海防論。這一理論的先驅者是林子平(1738—1793)。他在《海國兵談》一書中說道:“何謂海國?海國是無鄰國接壤,四面環海之國。因此,海國須擁有與其相稱的武備,不同於中國兵法和日本自古流傳下來的各種軍事學說和思想。不懂得這一點,就難以建立日本的國防。應要知道海國既有易遭外敵入侵的弱點,也有易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優勢……為防禦外敵入侵,就要靠水戰……”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國海權歷史的脈絡(4)
1854年8月,荷蘭東洋艦隊所屬的蒸汽機船“森賓”號被派遣到長崎來,艦長費比尤斯中校受幕府之聘,停泊3個月,講授海軍的基礎知識。日本海軍正式開始了發展。
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把“海軍建設為當今第一急務,應當從速奠定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海陸軍體制,於1872年1月廢除兵部省,分置海軍省和陸軍省。而中國的海軍衙門是1885年中法戰爭後,由騎馬的皇族醇親王領導的。北洋水師丁汝昌則是陸軍將領。
1873年,英國海軍少校道格拉斯率領一個34人的教官團到日本,制定新的規章制度,使日本海軍教育走上正軌。同時日本還派出大批人員赴英美海軍學習。
光有技術還不行,經驗也很重要。因此,日本明治政府不惜花費鉅額經費,對學校畢業生實行遠洋航海實習制度。日本海軍第一次遠洋航海始於1875年對舊金山和夏威夷的訪問,此後又在1878年訪問了澳洲,同年,又完成了歐洲之旅。
毫無疑問,當時的日本海軍在重要度、程序、建軍體制、海軍教育、遠洋經驗上,都勝於當時的中國海軍。
然而,日本建立強大海軍,謀求海權的目的,不是要建立海防,而是要實現他們的一貫的戰略——進入亞洲大陸!以獲取戰略資源和戰略縱深。“海權和陸權都不是單獨存在的東西,而是彼此相輔相成。就是說;陸上強國也需要推進至海邊以利用海洋為己服務,而海上強國也必須以陸地為依託並控制其上的居民。”(馬漢《海權論》)。在現代,海權、陸權、制空權、太空權都是相輔相成的。但是海洋和陸地都有人類發展所需要的資源,所以,國家交鋒直接表現在海權、陸權。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和日本的交鋒歷史,就是陸權與海權交鋒的歷史。中國要海權,日本要陸權。而這種交鋒的背後是理論、體制、技術、軍事、經濟、文化的交鋒。儘管當時的日本海軍實力還弱小於當時的中國海軍,但是日本的海權戰略是進攻型的,而中國的海權戰略是防禦性的,陸主海從。海權爭鋒,中國對日本是未戰先輸。
所以,後來的戰略演進路線圖是:1874年首次涉足臺灣,派兵琉球,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群島,1876年侵入亞洲大陸跳板——朝鮮,1894年海路陸路並進,進軍東北,決戰北洋!
中國開始全面接招。以機器生產為核心的近代工業革命是改革的根本。洋務運動面對近代中國洋人以海權獲取中國陸權的殘酷現實,努力重整海權,它以自強為口號,大力發展以機器生產為核心的軍事工業。
在李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