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4/4頁)
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也就如影隨形。近代中國和日本的交鋒歷史,其實就是海權交鋒的歷史。這種交鋒的背後是理論、體制、技術、軍事、經濟、文化的交鋒。作為近代中日博弈一個標誌性的拐點,甲午戰爭徹底改變了兩國國運的方向——歷史開始向中國展開圖窮匕現的殘酷一面。
甲午戰爭之中和之後的日本更多地是一個打劫者,標誌著日本在代表全球政治紀元到來的西方秩序將古老而僵化的東亞秩序擊碎之後,又踏上一腳。這一腳,踩得中國五內俱焚。
很多年前,西方史學家就把人類文明劃分成海洋文化與陸地文化,並認為海洋文化終究要壓倒陸地文化。
中國是一個陸地與海洋大國。在世界處於陸地文明的年代,中國的陸權實力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國當時也是世界財富中心,世界各國莫不敬仰。
在陸權時代,中國的航海技術一直是領先的,1405年鄭和首次下西洋時,中國海軍的戰力無人能敵,中國的商船通達四海。在永樂年間,明朝海軍總共有3800艘艦船,其中1350艘巡邏艦和1350艘戰鬥艦,400艘大型艦隻部署在南京附近,另外有遠洋艦船250艘,最大的鄭和寶船總長125米,吃水8米,船寬48米,張12帆,載重量1000噸。
中國對海外的影響力在這個時候達到巔峰,所有印度洋盆地與中國海的重要貿易港——從朝鮮和日本,貫穿馬來群島和印度,到東非海岸——至少在名義上都臣服於中國的權威之下,東亞國家幾乎都承認天朝的宗主權。日本於1404年進入中國的冊封體制。由於遠洋外交,不以追求財富為目的,七次遠洋耗費大量國庫銀兩,缺乏經濟支援;加上政治專制的自我傷殘,朝廷的內鬥,使得中國海權的輝煌在1433年戛然而止!世界海洋,尤其是印度洋,因此平靜了66年。
如果中國人延續、發展鄭和光榮的66年,中國海軍將在印度洋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相遇……正是這66年世界蘊涵了時空轉換,滄海桑田。
性喜冒險、揚帆遠航的歐洲人發現,陸地是分散的,而海洋是一個整體,是連線世界的紐帶。透過海洋可以經濟地到達世界各地從事貿易,依靠海洋可以更方便地獲取資源。歐洲的航海、造船技術以此為動力,突飛猛進,世界進入海權時代,經濟全球化也從此展開。
從那以後,陸權國家屢屢敗在海權國家手下。18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更是突飛猛進。到了19世紀五六十年代,戰艦開始使用蒸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