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頁)
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處的地位——李鴻章往左,伊藤博文向右。
甲午前後,中國鐵路建設的格局與規模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個王朝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的視野和心態。國脈圖強,國脈悲歌,在長達幾十年的戰略推手中,中國鐵路見證和承受了兩個國家之間的搏弈和難言死結。
而一個叫郭嵩燾的晚清外交官因為超越了時代的視野而在國運與個人命運不對稱的搏弈中註定了悲劇的結局。日本趁機浮出水面,大清王朝手忙腳亂地收拾殘局,一如郭嵩燾當年所預見的那樣……
一切都關乎視野,從原因到結果。視野的PK是兩個東亞國家搏弈的關鍵所在。
關於文化
從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的最初20年,日本的近代教育一直是有計謀有目標地均衡發展,只用了六七十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一百多年甚至二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日兩國幾乎同時起步興辦近代教育,然而只過了短短六七十年時間,日本就把中國遠遠地拋在了後面。
日本文化的基本形態屬於“什麼都可以型”,中國則屬於“非並存型”。日本在攝取外來文化時,不只是學習科學技術,而是全面學習包括文學藝術,思想文化在內的全部內容,加以全面吸收,而中國則是有區別,有選擇地接受,結果並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這與近代中日國民的文化性格有關。
從和魂漢才到和魂洋才,日本治國的文化方略一直有其鮮明的判斷。近代中日文化的拐點基本上可以確定為1894年甲午一役,但從和魂漢才到和魂洋才,島國日本的伏筆可謂是打了數百年,晚清沒有理由不敗。
最先進的文化應該是制度文化,而憲政制度則是制度文化的核心點。20世紀上半葉,中國——一個在現代憲政上找不著北的國度還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而日本憲政文化的倒影在中國蕩起了些許漣漪之後終又迴歸到死水一潭,就再也波瀾不興了。
最重要的,在近代中日搏弈的關鍵時刻,制度優勢是日本擊敗中國的重要保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的進土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甲辰科,綿延1300年的科舉制成了中國沉重的制度尾巴,尾大不掉,最終被日本人輕易地踩在腳下,無從掙扎。儘管在一次次自省中,清政府也加緊動作,試圖“壯士斷臂”,但歷史的車輪說翻就翻——坑早就埋好了……
老槍
2006年6月寫於北京青年湖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目錄(1)
第一編 海權博弈
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黑格爾說:“中國是一個與海‘不發生積極的關係’的民族。”由於中國對海權歷來持一種和平的態度,使海權處於自發狀態,所以一個國家的悲劇也就如影隨形。近代中國和日本的交鋒歷史,其實就是海權交鋒的歷史。這種交鋒的背後是體制、技術、軍事、經濟、文化的交鋒。作為近代中日博弈一個標誌性的拐點,甲午戰爭徹底改變了兩國國運的方向——歷史開始向中國展開圖窮匕現的殘酷一面。
甲午戰爭之中和之後的日本更多地是一個打劫者,標誌著日本在代表全球政治紀元到來的西方秩序將古老而僵化的東亞秩序擊碎之後,又踏上一腳。這一腳,踩得中國五內俱焚。
一、千年四戰:兩個國家的恩怨與宿命/10
二、共同的厄運/21
三、影子對手:不真切的現實/25
四、一條道路:回到歷史的宿命/35
五、中國程式:李鴻章佈局/45
六、第一次悲劇——馬尾之敗/48
七、朝鮮暗湧/51
八、關鍵詞:頤和園/53
九、章程是要制定的/56
十、基地問題/58
十一、副種島臣看到了什麼?/61
十二、日本狂熱/64
十三、騰騰殺氣下的生死大采購/67
十四、間諜在行動/77
十五、多事之秋/83
十六、大海戰/88
十七、屠城/102
十八、最後的威海衛/104
十九、關於海權的一聲嘆息/109
二十、終成買單者——中國踢了世界上最大的“烏龍球”/111
二十一、甲午之戰:東亞秩序的拐點/114
第二編 視野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