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序言:龍與刀 火與冰(1)
這注定也只能是一本描述悲劇的書。
因為它事關兩個千年以來一直恩怨交錯的國家之間一段最激烈的衝突史。
龍是中國飛天龍,刀是日本武士刀。
但在近代這樣一個特定時刻,他們宿命般地遭遇了。
結果……結果不言而喻。
一切還需從國運談起。
從1644年入關到1861年興辦洋務運動,清政權已維繫了漫長的217年。從過往的歷史上看,國運長久的朝代中,兩漢分別延續了231年和195年,唐持續了289年,兩宋合計319年,明延續276年。到19世紀中葉,按照治亂相循的王朝週期,清王朝的運祚著實可以說已接近尾聲了。
而就在此時,中國近代命運的拐點終於宿命般地出現。拐點的出現實際上有長達千年的伏筆。那就是島國日本的“本能衝動”——自古以來,日本的擴張方向就是大陸,中國是其地緣政治上的歷史性障礙;中國和日本除了國家利益上的衝突外,比起其它國家來,還多了一層心理衝突和情感衝突。這一特殊的矛盾是在長期的歷史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從歷史上看,因地理的因素,狹小的日本列島內部,始終存有向大陸擴張其生存空間和挑戰中國的慾望,並伴隨日本島內的統一和分裂、強盛和衰落,這慾望時起時伏千年不息。
按照約定俗成的說法,近代中日的搏弈,從時間跨度上講,大約在半個世紀左右。從1894年甲午戰爭到1945年抗戰結束,這短短50年左右的時間成了中日關係2000年的焦點時段。而拐點的核心或者說起點當在1894年甲午戰爭,其後19世紀末20世紀初差不多10年左右的時間,在晚清所遭遇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日本成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不過,從歷史的宿命看,近代日本的崛起與近代中國的衰落是互為表裡和因果的。日本崛起得到了英國的庇護。英國受到俄國在歐洲和中亞擴張的牽制,需要日本作為幫手,以遏止俄國在遠東的南下,因此在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都對日本提供了支援。這是日本的千年機會;而甲午戰敗的中國則以工業化的嚴重挫折為自身無可奈何的衰落買單。由於戰爭賠款、由於因賠款而衍生的鉅額利息等負擔,不僅破壞了中國正常的經濟建設,而且還因此打斷並延誤了中國的近代化程序,中國因戰敗而更加拉大了與世界諸列強的距離,進一步淪為列強弱肉強食的物件,因而,在甲午戰爭後不久,又先後出現了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一系列事件——這可以說是一個拐點所導致的一系列災難性圖景。
本書其實所要探究的就是拐點的成因及其層層展開的邏輯鏈條。它與廉價的淚水或憤怒無關,它只關注核心和一些可以重複的歷史規律。
同時本書認為,近代中日搏弈中中國軍事上的失敗只是其中的表象,更深層面的推手還在於文化、制度、國民性格、視野等等,它們構建了兩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軟實力和硬實力,並在歷史老人詭秘的執行軌跡中,將中日兩國的國運推向冰火兩重天。
所以本書著力闡述的就是那段特殊時期影響中日兩國國運的一些關鍵詞:比如海權……比如視野……比如文化……
關於海權
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黑格爾說:“中國是一個與海‘不發生積極的關係’的民族。”
由於中國對海權歷來持一種和平的態度,讓海權處於自發狀態,所以一個國家的悲劇也就如影隨形。
近代中國和日本的交鋒歷史,其實就是海權交鋒的歷史。這種交鋒的背後是理論、體制、技術、軍事、經濟、文化的交鋒。作為近代中日搏弈一個標誌性的拐點,甲午戰爭徹底改變了兩國國運的方向——歷史開始向中國展開圖窮匕現的殘酷一面。
甲午戰爭之中和之後的日本更多地是一個打劫者,標誌著日本在代表全球政治紀元到來的西方秩序將古老而僵化的東亞秩序擊碎之後,又踏上一腳。這一腳,踩得中國五內俱焚。
關於視野
在近代中日搏弈的時間向度上,晚清自鴉片戰爭至洋務運動的興起相距整整20年,看不到有什麼改革的實際措施。這寶貴的20年,拉大了中日兩國國力的差距。
序言:龍與刀 火與冰(2)
1894年6月上旬,朝鮮半島風雲突變,在這種情況下,中日統治者對形勢的認識和判斷如何,直接影響各自的決策和在未來戰爭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