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津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活下來是真正的出路
每隔一段時間,中國企業都會出現一兩家標杆性的企業,代表著同一時期中國企業經營管理的最高成就和最新標準,譬如聯想,譬如海爾,譬如華為。企業猶如明星,其命運隨著潮流的變化而跌宕起伏,但華為似乎可以算是一個例外,在每一個浪尖谷底,它總是坦然以對,走著自己的路,並最終開闢出了一條通往世界的擴張之路。
在20年左右的時間裡,華為由一家民營企業成長為員工超過7萬多人,年銷售額突破600億元,海外銷售高達60億美元的國際化公司。有人說,華為是中國企業實現國際化的一面標誌性的旗幟,它所走過的路正在成為眾多中國企業學習的經典教材。
但是,這些令人熱血澎湃的讚譽之語卻從沒有讓華為的締造者任正非露出笑容,這個具有十幾年軍旅生涯,歷經無數榮辱風浪的男人,始終堅持他那套“活下來是真正的出路”的論調,無論這論調與如今華為的規模和它所代表的企業形象是多麼不協調。
對華為公司來講,長期要研究的是如何活下去,尋找我們活下去的理由和活下去的價值。活下去的基礎是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必然結果是利潤的獲得,以及企業的發展壯大。這是一個閉合迴圈。
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獲取利潤還是為了其他目的,在管理學發展史上歷來存在著兩種迥然不同的結論。20世紀60年代,美國商學院得出了一個結論,即企業存在的意義是最大化每股的中期收益。到目前為止,這個論斷仍然被奉為圭臬。但是管理界著名的預言家、哲學家查爾斯·漢迪,並不認可這一觀點。他說,我們必須吃飯才能活下去,這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如果我們活著就是為了吃飯,那就大錯特錯了。查爾斯·漢迪由此亮出他的關於企業的觀點:創造利潤是一個公司非常重要的任務,但絕不是它的最終目的。利潤只是公司的一個手段,是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開展工作或製造產品(提供服務),最終目的是讓企業發展得更平穩、活得更長久。
任正非無疑很贊同查爾斯·漢迪的這一說法。而且,由於有著20多年的企業經營閱歷,任正非對企業“活下來是真正的出路”這一認知堅信不移,甚至到了偏執的地步:
只有生存才是最本質最重要的目標,才是永恆不變的自然法則。因為優秀,所以死亡。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高科技企業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在這瞬息萬變的資訊社會,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任正非的這種偏執可以與英特爾總裁安迪·格羅夫相媲美。後者提出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理論風靡全球,成為時刻提醒企業經營要加強危機意識的企業格言。格羅夫曾在《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一書中這樣闡述他的論點:
只要涉及企業管理,我就相信偏執萬歲。企業繁榮之中孕育著毀滅自身的種子,你越是成功,垂涎三尺的人就越多……我認為,作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常常提防他人的襲擊,並把這種防範意識傳播給手下的工作人員。
格羅夫不惜擔著“偏執”之名,他整天憂慮的事情很多:擔心產品會出岔,也擔心在時機未成熟時就推出產品;擔心工廠運轉不靈,也擔心工廠數目太多;擔心用人的正確與否,也擔心員工計程車氣低落等。當然,格羅夫還擔心競爭對手比英特爾做得更好,從而搶走英特爾的客戶。
中國企業家任正非提出的“唯有惶者才能生存”的觀點可以理解為中國版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那麼,自稱為“惶者”企業的華為又是如何活下來的呢?
我們是世界上活得較好的公司之一,我們活得好是我們有本事嗎?我認為不是,是我們的每一個發展階段、每一項策略都剛好和世界的潮流合拍罷了。對未來,我們認為資訊經濟不可能再回復到狂熱的年代。因此,資訊產業只能重新走到傳統產業的道路上來了,它不會長期是一個新興產業。資訊產業由於技術越來越簡單,技術領先而產生市場優勢的局面將不復存在,真正能形成優勢的反而是對客戶關係的關注和對客戶需求的最大化滿足。市場部、研發部、公司的各部門都要認識到這一點,大家要團結起來一起為公司的生存而奮鬥。
任正非認為,華為之所以能活到今天,是因為它有一種以客戶為主導、以市場為先導的危機意識。這就是企業和個人的區別:
作為一個自然人,受自然規律制約,有其自然生命終結的時間;作為一個法人,雖然不受自然規律的約束,但同樣受到社會邏輯的約束。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