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3/4頁)
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交流,而不是打一架。陌生人見面,總是從介紹自己、瞭解對方開始的。打架之前的狀態,一般是氣得說不出話來。只有氣得說不出話來,交流徹底沒可能時,才會動手;反過來也說明了,在一切動手之前,人們總是努力要交流的。
但是對交流造成致命傷害的,卻是偏見,由此我想起一場最失敗的對話。
2005年春節過後的正月十五,中國企業家論壇在黑龍江的亞布力舉行。之所以選在亞布力舉行,一半是為了開會,一半是為了滑雪。參加這次會的人很多,會議的議題安排得也非常多,出場的都是企業家中的大腕。最激烈的一場論壇是大會組織的南北企業家對話——說是“對話”,其實更像是一場爭辯、爭吵、對決。臺上臺下都情緒激昂,基本上是南方人支援南方的企業家,北方人支援北方的企業家,強調的都是他們的不同,他們的差異,無一例外地把這種差異透過語言和情緒極端放大,卻很少有人能夠去理智地尋找和分析南北企業家共同的東西。當時我被分配到了北方企業家代表這邊,給我安排的對手是南方企業家阿里巴巴的馬雲。我首先宣告我是從西部的甘肅來的,我既不屬於北方,也不屬於南方,我是西部來的。當時UT斯達康的吳鷹就說:你人在北京,賺北京人的錢,就算是北方企業家了。在這種爭辯中,想保持中立和超脫都是不行的。
雙方爭吵得很厲害,有人說:“中國的企業家要國際化,就靠你們南方人倒騰幾包打火機就能國際化嗎?”會場下面有一位沒有搶到話筒的企業家馬上高聲喊道:“你們北方人從宋朝開始就欺負我們南方人。”我心想,這些都是偏見,特定的場合把這些偏見大大地放大了,這種偏見正是一切不和諧和不團結的根源。
由此又聯想到我接受過的一次採訪,是上海一家報紙和上海電視臺的採訪。他們的話題是上海和北京的區別,上海人和北京人的區別。我說,實際上這種區別是很小的,不要誇大這種區別,不同的上海人之間的區別甚至比上海人和北京人之間的區別還要大得多。我還列舉了一系列理由和事實來說明我的觀點。我看他們都大失所望,覺得我是文不對題,與他們預想的題目和內容相差很遠。事實上,我們人類是相通的,同一性和整體性是我們最大的特點,一定要消除各種偏見,種族的、膚色的、教義的、國家的和物質文明程度的偏見。
從根本上想,其實上述這些偏見,哪一個是我們生而具有的呢?都是後天各種原因造成的。我們出生、長大在某個區域,區域文化裡面,有一些不好的引導。例如,做一個“驕傲的四川人”,做一個“驕傲的廣東人”,等等,為什麼要驕傲呢?還有前些年流行的“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為什麼要強調自己的山是高昂的呢?難道別人的山是低著頭的嗎?這些荒謬的自我意識,更因以為肩負某種“文化根據”、某種“民族精神”而咄咄逼人。這些荒謬的偏見被一些人想當然地當成自己的真知灼見,有一個原因是他們被社會流行的東西鼓勵著。
現在有一個詞叫“PK”。最初我看到“PK”這個詞的時候不理解它是什麼意思,因為我從來沒有看過“超女”的比賽,還以為“P”就是和平(Peace)的意思。但別人告訴我,“PK”是電子遊戲中的一個術語叫“對決”,與和平的意思截然相反。電視臺設定PK的氣氛一定是爭吵,毫不妥協,只要誰的觀點極端,誰的語言有暴力性,誰就會得到更多的選票,得到更多的支援。媒體也跟著掀起一場又一場的PK,不同觀點的交鋒,對各種問題的討論統統叫做PK,好像能把真理PK出來。其實PK的場景和氛圍,就是激發鬥爭,各方都想著在PK中取勝,想方設法批倒對方,我想,這樣的討論其實已經違背了磋商的原則。此偏見PK彼偏見,最後成為沒有意義的失敗的“對話”。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偏見是戰爭根源(2)
PK鼓勵好鬥,並把展示偏見當作娛樂,仔細想想,淵源很深。歷史學家的研究證明,順著時間倒數,越往後,人類的社會單元就越小,越分散,從國家聯盟、大國家、小國家一直到最小最分散的部落。社會單元最小的時候,對其他人的偏見最深,爭鬥最多,人們也就最渴望勇武。好鬥與勇武,相當古老了。現在大家盼望已久的和平時代來臨之後,廣泛的磋商也已在各區域、各民族中展開。我們應該立足於實現永久和平的願望,更為深入細緻地消除各種偏見。偏見,哪怕是最微小的,也可能是會毀壞玻璃的裂縫。我們手持和平的玻璃器皿,要小心啊。
空,故納萬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