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頁)
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博弈:只有一次機會(2)
皇帝將目光轉向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兩位尚書趕快回答:“哪裡敢不盡心盡力?”
袁崇煥繼續報告說:“吏部和兵部任用什麼人,罷免什麼人,調兵遣將等等,總要朝中和邊疆事事相應,才能得心應手。”
皇帝將目光射向吏部和兵部尚書,二位也立刻俯首回答:“哪裡敢不盡心盡力?”
袁崇煥頓首叩謝,曰:“以臣的能力,收拾遼東有餘,調劑眾口不足。一旦離開朝廷國門,立刻就如萬里之遙。嫉賢妒能、忌能妒功的人時時處處都會存在,他們害怕皇上法度威嚴,即便不敢用權力掣臣之肘,也完全可能用意見來擾亂臣的方略。”
史書記載說,崇禎皇帝站起身,側耳仔細傾聽,片刻,諭:“你的報告一條一條歷歷在目,毋須疑慮,不必謙遜,朕自有主持。”
大學士錢龍錫、劉鴻訓等人也盛讚袁崇煥:“肝膽義氣,識見方略,種種可嘉。真奇男子也!”
此時,距離崇禎皇帝滅掉魏忠賢及其同志們,只過了半年左右時間。實事求是地說,崇禎皇帝的確是在沒有軍國重臣的支援下,幾乎是憑藉一己之力做到的這一點。當時,人們切身感受到了魏忠賢權勢的無比龐大、顯赫與令人畏懼,時常忘記他只是帝國制度之下皇帝身上的一個寄生蟲這一事實。因此,帝國臣民對於十七歲的崇禎皇帝能夠輕而易舉地幹掉魏忠賢,顯示出了由衷的景仰與讚歎。天縱英明、乾綱獨斷、宸機獨運、深謀遠慮、雄才偉略等是人們談起這一事件時,特別普遍使用於皇帝身上的詞彙。
從其一生行事判斷,崇禎皇帝本人肯定同意這些讚美,並真的認為自己就是那樣的一個偉大帝王。若是真正具有政治理性和智慧的話,他實在應該對於朱元璋等列祖列宗所苦心設計的帝國制度,充滿感激之情,而不是自我感覺過於良好。實際上,正是那樣一個制度,才能夠在短短六七年時間裡,如此簡單地在帝國中樞培養出魏忠賢這樣的龐然怪物。同時,又在更加短促的兩三個月時間裡,如此簡單地幫助崇禎皇帝除去這樣一個似乎是不可一世的怪物。
此時的崇禎皇帝心情舒暢,自我感覺絕佳。如今,他也覺得袁崇煥是一個可以信賴的真正的大將之才。因此,給了他極高的禮遇。為了統一事權,在大學士們的建議下,崇禎皇帝收回了賜給其他邊疆文武的尚方寶劍,專門只賜給袁崇煥一人,並明確允許他便宜行事,意思就是將決策權管理權全部下放給袁崇煥,允許他因時、因地、因事制宜,根據實際情況獨立作出決定。
從此,“五年復遼”這個頗為輕率的承諾,就成了真正的夢魘,沉甸甸地壓在了袁崇煥的心頭。後來,他作了許多努力,試圖為自己體貼皇帝而導致的失言拓展出一點回旋空間。結果,他的每一個努力,都變成了新的繩索,將他束縛得更加牢固。無從理喻的帝國制度把他逼到了懸崖邊上。
袁崇煥熟悉熊廷弼。多年前,在第一次奔赴遼東前線之際,他曾經與熊廷弼有過長談;他更加熟知孫承宗的境遇,幾乎是耳聞目睹了孫承宗從高峰到低谷的全部過程。知道了這些之後,和熊廷弼一樣,袁崇煥實在不該輕信皇帝的真誠,不該輕易陶醉在皇家那沒有任何制度保障的寵愛與眷顧之中,不該再次回到這個無比險惡的帝國政治迷局之中來。在我國的政治文化傳統中,皇家本來就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與權力,而一切制度保障偏偏又全部都傾斜到了皇家權益一邊,對於民族中那些出類拔萃之才、那些志存高遠的仁人志士們,從來都沒有在制度上、觀念上予以保護的設定與設計。於是,打壓與殘害便成了他們時常需要面對的處境。這是私天下而非公天下的必然結果。
對此,袁崇煥並不是一點兒都沒有意識到。僅僅一年前,臨近被迫去職之際,袁崇煥曾經給皇帝寫過一封信,其中,十分沉痛地談到:
——勇猛無畏地進擊敵人,則敵人必然仇恨;奮勇當先地屢立功勳,則眾人必定妒忌。任勞必然召怨,蒙罪才會有功。怨不深,政績就不顯著;罪不大,功勳就不能成。對於那些功臣能臣,誹謗信裝滿了皇帝的抽屜,毀他的謠言充斥了皇帝的耳邊,這一切,自古以來無不如此呵。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博弈:只有一次機會(3)
袁崇煥所說的這一切,的確真實地、歷時數千年地存在於我國的政治歷史之中。
這一次,袁崇煥在應該可以理解的狀態下,不那麼慎重地作出承諾之後,再一次給皇帝寫信,信寫得同樣中肯而痛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