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2/4頁)
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一個人就是袁崇煥。
八旗鐵騎長於野戰,短於攻堅,於是,皇太極就不來攻堅;明軍喜歡用大炮,那麼皇太極也開始緊鑼密鼓地研製大炮。他提供優厚待遇,招徠漢族工匠,為自己造槍造炮,結果僅僅到天聰五年,後金汗國軍隊就有了自己設計和製造的紅夷大炮。從此,大明帝國在武器裝備上領先後金汗國一個時代的時代,在幾年之內便一去不復返了。如今,皇太極需要對付的,是擋在狹窄的遼西走廊上的那個袁崇煥。
經過治理整頓,袁崇煥將錦州、寧遠、山海關、薊門、登州、萊州、天津的兵力與軍事部署大體整合完畢。在他麾下,共有四鎮兵馬,約十五萬三千餘人,戰馬八萬一千餘匹。粗粗看上去,袁崇煥的兵力已經和皇太極的兵力大體差不多了。
在遼西走廊上,錦州、寧遠、松山、杏山如今已經皆為山海關外重鎮,相互之間形成了網狀防禦體系,互為犄角,混為一體,似已牢不可破。在這幅員不到四百里的區域中,駐屯重兵六萬四千七百多人。袁崇煥的確已經把這裡經營成了銅牆鐵壁。皇太極若一定想要從這裡經過,殺進山海關的話,就必須在每一個要害處全部逐點攻略,全部面臨堅城、大炮、遼西走廊的地形地勢,然後再加上一個袁崇煥。那可能是一條屍積如山、血流成河的進軍之路。而且,最大的可能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之後,進軍之路變成了覆滅之路。
就是在這種情形之下,皇太極繞過遼西走廊和袁崇煥,開始了不僅僅置袁崇煥一個人於死地的大手筆軍事行動。皇太極後來曾經這樣對部下將領說明自己的想法:“山海關、寧遠、錦州防守嚴密堅固,攻之無益。唯一正確的辦法是深入內地,奪取那些毫無戒備的城池。”(《清太宗實錄》卷六)就是在這種戰略思想指導下,皇太極親率八萬大軍,繞道數千裡,長途奔襲,殺向了大明帝國首都北京。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2)
他們的行軍路線是,出瀋陽,西北行,渡過遼河、巨流河,經都爾鼻就是今天的遼寧省彰武縣,進入內蒙古科爾沁草原,與東北蒙古軍會合。然後繼續西北行,到達青城,再與喀喇沁蒙古軍會合。
這時,大貝勒代善和三貝勒莽古爾泰沉不住氣了,他們連夜找到皇太極,堅持認為不能再向前走了,應該立即班師。
他們的擔心在理論上全部能夠成立。
大軍勞師襲遠,孤軍深入數千裡,若不能進入明朝邊境,則人困馬乏糧草短缺;若進入明朝境內,倘明軍各路兵馬合圍環攻,則眾寡懸殊;假如大軍孤懸明境,明朝調動大軍堵截於後、切斷退路,那恐怕就要死得很難看,甚至於可能死無葬身之地。
最可怕的是,此次出兵,三個大貝勒傾巢出動,只有一個阿敏留守瀋陽,力量並不強大。如果袁崇煥來一個圍魏救趙,從寧錦出兵直搗瀋陽的話,那後果就誰都不敢再往下想了。或者,即便袁崇煥本人不去,只是派一員大將,譬如祖大壽前去攻打瀋陽的話,這八萬大軍不用別人來攻,自己就會變成一團亂麻散沙。
結果,這麼堅強的理由,居然根本就說不服皇太極,雙方遂爭執起來。他們一直吵到半夜,也沒能達成一致意見,最後不歡而散,代善和莽古爾泰悻悻離去。這時,嶽託等一大批青年貝勒等在皇太極的營帳外聽候指示。嶽託進入帳中,就見皇太極面紅耳赤,神情極為惱怒,半晌,皇太極憤憤然道:“讓諸將都回去休息吧,我的計劃既然通不過,呆在這兒還有什麼意思?”(《清太宗實錄》卷五)然後,皇太極秘密地對嶽託等在場者說了自己的計策。結果,嶽託等青年將領全部支援皇太極的主張,贊成繼續前進。
於是,十月二十日凌晨時分,在說服了代善、莽古爾泰之後,大軍開拔,二十四日到達老哈河。皇太極“各授以計,分兵前進”,濟爾哈朗和嶽託率領右翼四旗兵和右翼蒙古兵進攻大安口;阿濟格、阿巴泰率領左翼四旗兵及左翼蒙古兵進攻龍井關;皇太極和大貝勒代善等率大軍進攻洪山口。預定諸軍會師於大明重鎮遵化。二十六日深夜,後金汗國軍隊從喜峰口、龍井關、大安口、洪山口四處,搗破長城,蜂擁而入大明邊境。
彷彿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般。皇太極第一次從大東北打進大明帝國腹心地帶,除了為會合蒙古部落而繞一個大圈之外,其選擇打進內地的進軍路線是一條除山海關之外的最佳路線。從軍事上講,選擇這條路線,不但出人意表,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特殊優勢,而且還有軍事地理上的特殊優勢。
從瀋陽出發,向西,沿大興安嶺西南山脈的醫巫閭山北麓,進入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