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頁)
猜火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1984年開始,程琳演唱的《酒幹倘賣無》、《熊貓咪咪》、《你和我的明天》、《信天游》等歌曲,迅速流行開來。
差不多同時,15歲的揚州姑娘朱曉琳,把一曲《媽媽的吻》唱紅了大江南北,打動了億萬聽眾的心:
在那遙遠的小山村 小呀小山村
我那親愛的媽媽 已白髮鬢鬢
過去的時光難忘懷 難忘懷
媽媽曾給我多少吻 多少吻
吻幹我臉上的淚花
溫暖我那幼小的心
媽媽的吻 甜蜜的吻
叫我思念到如今
。 想看書來
高加林與劉巧珍撥動了多少人的人生
1984年,街上流行紅裙子。
那是因為一部名叫《紅衣少女》的電影。片子一公映,立時成為時尚的標籤,紅裙子風靡全國,連同片中一句經典對白:不要太多情,不要假正經。
這是根據女作家鐵凝的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改編的電影。影片的主角是一位16歲的活潑女生安然,她喜歡穿一件大紅襯衫,喜歡踢足球、吹口哨,喜歡佐羅的下巴,喜歡和不多廢話的男孩來往。在那個改革開放春風尚未吹遍大江南北,保守凝滯之風尚存的年代,安然的一舉一動都成了班上乃至學校裡的焦點。
安然最出格的是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在課堂上,當眾指出班主任老師將“干將莫邪”的“邪(yé)”念成(xié)的讀音錯誤,從而受到這位老師的排斥和報復;二是在作文中如實記錄了班長八面玲瓏的虛偽——這樣的率真,恐怕是當今的孩子也極難做到的,大人就更不用說了。
1984年真正刺痛人心的,是一個叫“高加林”的人。
農民的兒子高加林參加了高考,但是名落孫山。正在高加林情緒低落消沉之時,一個美麗善良但沒有文化的本村姑娘——劉巧珍向他表達了火熱、純真的愛情。巧珍的愛情一時填補了高加林的苦惱和空虛,修復了他受損的心靈。在愛情的力量的鼓舞下,巧珍勇敢地與高加林一起,同愚昧的封建思想做鬥爭,做了很多“出格”的事。
一個偶然機會,再次改變了高加林的人生道路。高加林“農轉非”,當上記者之後,拋棄了深深愛著他的美麗善良的巧珍。
這是1982年第三期的《收穫》上,刊登的一篇曾經轟動一時的、著名作家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所敘述的故事。
1984年,由吳天明、路遙編劇的同名電影搬上了銀幕。一時間,《人生》家喻戶曉。《人生》的轟動便由文壇走向大學校園、工廠農村,甚至於世界。
高加林成了那個時候青年人談論最多的人。
“渴望撕下農民身份標籤的高加林,是一種思想或者道德的淪喪嗎?”
“高加林是中國的‘於連’嗎”?
“高加林與劉巧珍的愛情悲劇根源在哪裡?”
“高加林該不該拋棄劉巧珍?”
更多延伸出去的命題,旋風般地在全社會、港臺甚至跨出國界,在日本、法國、蘇聯、英國等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國度裡,掀起了一場此起彼伏的大討論。數百家國內報刊、電臺、電視,紛紛揚揚,爭先恐後地開闢各類專欄或專題節目,為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生活經歷、不同生活領域的人們,提供“讀後感、觀後感”之類的討論場所。
作為一部引發80年代“人生”大討論的作品,《人生》無疑有著深刻的時代印記。它的悲劇建立在一種廣泛的社會背景上,“城鄉差別”、“戶籍制度”、“官文化”、“關係學”、“門當戶對”……就是那場爭鳴的關鍵詞。
電影中的主題歌,寫的是愛情:
上河裡的鴨子下河裡的鵝,一對對毛眼眼照哥哥,煮了那個“錢錢”下了那個米,大路上摟柴,我了一了你。清水水的玻璃隔著窗子照,滿口口白牙對著哥哥笑,雙扇扇的門來單扇扇的開,叫一聲哥哥你快回來……
一些心地善良的人,在把高加林罵得狗血淋頭的同時,也把憤怒的子彈對準了“高加林”的扮演者——周裡京。北京一位賣菜的老太太曾追在周裡京的後面,罵他“這就是那個沒有良心的高加林小子!”以致,很有希望成為“最佳男演員”的周裡京,在電影“百花獎”和“金雞獎”評選中,吃了不少“啞巴虧”。
相反,“劉巧珍”的扮演者吳玉芳卻處處受到同情和歡迎,求愛的訊號不斷。後來,她嫁給乒乓球冠軍江嘉良。
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