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和諧”是中國文化的精髓(3)
1998年3月我為泰國朋友鄭彝元《道統論》作序說過:
我平生為不中不西而又亦中亦西之學,偏考據而輕義理,此蓋天性使然,不敢強求也。迨至耄耋之年,忽發少年之狂,對義理問題,妄有所論列;但侷促門外,有若野狐,心情介於信疑之間,執著則逾意料之限。數年前曾寫一長文《“天人合一”新解》,意在喚起有志之士正確處理人與大自然之關係。蓋謂西方科技文明,彪炳輝煌,為時已久。造福人類,至深且巨。然時至今日,際此上世紀之末,新世紀之初,其弊害漸趨明顯,舉其犖犖大者,如環境汙染,臭氧出洞,人口爆炸,疾病叢生,淡水匱乏,生態失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皆大自然對人類征服之報復,而芸芸者眾,尚懵懵懂懂,使人不禁有“錯把杭州作汴州”之慨嘆。此諸弊害,若其中任何一方阻止無方,則人類生存前途必處於極大危害之中,事實如此,非敢危言聳聽也。
這可以看作對我哲學方面的總結。
從宗教方面來說,我自己雖然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但我對世界上所有正大光明的宗教都十分尊重,因為各大宗教都勸人做好事,不做壞事。這正是正直的人類所需要的。但任何宗教都應該認識到,自己的宗教教義只是相對真理,絕對真理只有“最高神靈”才能掌握。所以不同宗教的信徒要互相尊重,互不相妨,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以各自喜愛的方式來滿足宗教的需要。同樣,應該承認,世界上有有宗教需要的人,也有沒有宗教需要的人。應該是敲鑼吹號,各有一套,自己生存,也讓別人生存。有宗教需要的人和沒有宗教需要的人,有宗教需要的人中信這種教的和信那種教的,都應該共同攜手,齊心協力,為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而努力奮鬥。(《漫談人生》,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第49—50頁)
從世界範圍來說,有有國教的國家,也有沒有國教的國家。有宗教和民族一致的國家,也有宗教和民族不一致的國家。中國是一個沒有國教的國家。在中華民族中,漢族不能算是一個宗教性很強的民族。漢族歷史上信仰的宗教最大最古的有兩個,一個是土生土長的道教,一個是從外面傳來的佛教。但是對於道教和佛教,除了道士和尼姑、和尚之外,老百姓對這兩種宗教,都信得馬馬虎虎,佛教廟裡有時有道教的神,而且佛道兩種廟裡,有時竟會出現孔子和關聖帝君文武兩聖人。有錢人家辦喪事,既請道士,也請和尚,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一團和氣,處之泰然。因此整個中國歷史上沒有一次宗教戰爭。如果不同宗教的信徒都能互相尊重,則中國社會必能安定團結,世界人民也必能安定團結。(《漫談人生》,第49—50頁)
從中國文化的傳統來說,我們是不講弱肉強食的。現在我們提出“和諧”這個概念,有助於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愛護,不要鬥爭。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可以從各個方面來解釋。唐朝時講儒釋道三教,那個時候儒家也算一種宗教。中國文化要從宗教來講,就是儒釋道,這三個思想體系加起來就是中國文化。
儒家的精神上面已經說過。
道家和道教的精神是什麼呢?我很喜歡陶淵明《神釋》中的四句詩,實際上這也是我人生的座右銘,即: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我覺得這首詩中就充分展現了道家和道教的精神,這就是順其自然的思想。依我的看法,陶淵明骨子裡更像是道家的。我覺得“順其自然”最有道理,不能去征服自然,自然不能征服,只能“天人合一”。要跟自然講交情、講平等,講互相尊重;不要講征服,誰征服誰,都是不對的。
佛教的精神呢?中國佛教可以用禪宗來代表。人們都說,佛教教義中的核心理論是非暴力論,和平是佛教實踐的主體。佛教繼承了婆羅門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和不殺生思想,把這一思想變成自己的基本戒律。佛教認為人的行為是由慾望引起的,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慾望膨脹的結果,就有了貪的行為,掠奪和戰爭正是貪的表現。所以佛教提倡滅欲,不殺害生靈,眾生平等,不允許種姓壓迫的存在,這樣,社會、國家和人民之間的和平共處才有保障。這些平等慈悲的思想成為佛教和平思想的基石。重視人的生命,正視人的存在,重視人的價值,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個人與家庭之間、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形成一種和睦、和諧的關係。美國總統羅斯福問太虛大師如何實現和平,太虛大師回答“慈悲無我”。“我”是紛爭的根源,和平必需實現“無我”,“無我”才能無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