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物件,直覺的頓悟、整體的把握十分重要。”這些想法,我曾有過。我看了這一本書以後,實如空谷足音。對於中國的“禪”,是否也可以從這裡“切入”(我也學著使用一個新名詞),去理解,去掌握?目前我還說不清楚。
話扯得遠了,我還是“書歸正傳”吧!我在上面基本上談的是“自知之明”。現在再來談一談“偏見”。我的“偏見”主要是針對哲學的,針對“義理”的。我上面已經說過,我對此不感興趣。我的腦袋呆板,我喜歡摸得著看得見的東西,也就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哲學這東西太玄乎,太圓融無礙,宛如天馬行空。而且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今天這樣說,有理;明天那樣說,又有理。有的哲學家觀察宇宙、人生和社會,時有非常深刻、機敏的意見,令我歎服。但是,據說真正的大哲學家必須自成體系。體系不成,必須追求。一旦體系形成,則既不圓融,也不無礙,而是捉襟見肘,削足適履。這一套東西我玩不了。因此,在舊時代三大學科體系:義理、辭章、考據中,我偏愛後二者,而不敢碰前者。這全是天分所限,並不是對義理有什麼微辭。
以上就是我的基本心理狀態。
現在楊女士卻對我垂青,要我作“哲學思考”,侈談“禪趣”,我焉得不誠惶誠恐呢?這就是我把來信擱置不答的真正原因。我的如意算盤是,我稍擱置,楊女士擔當編輯重任,時間一久,就會把此事忘掉,我就可以逍遙自在了。
然而事實卻大出我意料,她不但沒有忘掉,而且打來長途電話,直搗黃龍,令我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我有點慚愧,又有惶恐。但是,心裡想的卻是:按既定方針辦。我連忙解釋,說我寫慣了考據文章。關於禪,我只寫過一篇東西,而且是被趕上了架才寫的,當然屬於“野狐”一類。我對她說了許多話,實際上卻是“居心不良”,想推掉了事,還我一個逍遙自在身。
禪趣人生(2)
可是我萬萬沒有想到,正當我頗為得意的時候,楊女士的長途電話又來了,而且還是兩次。昔者劉先主三顧茅廬,躬請臥龍先生出山,共圖霸業。藐予小子,焉敢望臥龍先生項背!三請而仍拒,豈不是太不識相了嗎?我痛自譴責,要下決心認真對待此事了。我擬了一個初步選目。過後自己一看,覺得好笑,選的仍然多是考據的東西。我大概已經病入膏肓,腦袋瓜變成了花崗岩,已經快到不可救藥的程度了。於是決心改弦更張,又得我多年的助手李錚先生之助,終於選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這裡面不能說沒有涉及禪趣,也不能說沒有涉及人生。但是,把這些文章綜合起來看,我自己的印象是一碗京海雜燴。可這種東西為什麼竟然敢拿出來給人看呢?自己“藏拙”不是更好嗎?我的回答是:我在任何文章中講的都是真話,我不講半句謊話。而且我已經到了耄耋之年,一生並不是老走陽光大道,獨木小橋我也走過不少。因此,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我都嚐了個夠。發為文章,也許對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不無幫助。這就是我斗膽拿出來的原因。倘若讀者——不管是老中青年——真正能從我在長達八十多年對生活的感悟中學到一點有益的東西,那我就十分滿意了。至於楊女士來信中提到的那一些想法或者要求,我能否滿足或者滿足到什麼程度,那就只好請楊女士自己來下判斷了。是為序。
1995年8月15日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好好地度過這一生(1)
此篇是《走向成熟叢書》序言,題目為編者加。
周曉燕同志編好了一套《走向成熟叢書》,索序於我。我本來是不敢也不應該答應的。原因很簡單。我現在已經到了望九之年,我把自己的青春時期拋在身後已經有六七十年了,怎敢再來指手畫腳地談論青年問題呢?
繼而一想,又覺得應該寫的。我雖不敢說“識途”,但畢竟是一匹“老馬”,走過的橋比青年人走過的路還要長,路總會認一點的。在這樣漫長的年代裡,經驗和教訓總會有一點的。說我能完全瞭解今天的青年,那是不可能的。但自己畢竟是在大學中教書,有接觸青年的機會。對青年還是多少有點了解的。我承認“代溝”,而且還寫文章讚美過“代溝”。我同今天青年間的“代溝’”,不知有多少代了。但是,我是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句話的,我們之間總會有點共同語言的。既然有共同語言,又何妨講一講呢?除非有個別青年承認自己是“新人類”。“新人類”同我們舊人類之間應該有質的不同,這一條溝是無法逾越的,對其餘的人我們總可以談一談的。我要談的可能也是一些老生常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