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決戰戰場。此時,對李晟來說,是大大地佔優:關中地區各支軍隊,已經全面包圍了長安,現在都受李晟節制,統一指揮。而朱泚軍隊基本龜縮在長安一城。其敗亡只是時間問題。
即便如此,唐軍的進攻還是很困難,於是德宗拍板引進了“強援”——吐蕃軍隊。五月,在河北戰場上,朱滔也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與此同時,李晟發起了最後總攻,一舉攻破長安城。
戰爭過程非常順利,以至於攻下長安之後,整個長安城都相當平靜,較遠的坊人過了一天才知道官軍已經入城了。史書描寫說:“公私安堵,秋毫無犯,遠坊有經宿乃知官軍入城者。”勝利的訊息傳到梁州,群臣都表示祝賀,奏稱:“古之樹勳,力復都邑者,往往有之,至於不驚宗廟,不易市肆,長安人不識旗鼓,安堵如初,三代以來未之有也。”德宗也感動地說:“天生李晟,為社稷萬人,不為朕也。”這真是一場非常漂亮的勝利。
至此,涇原之變的一場大戲算是基本收場了。李晟雖然登臺晚了點,卻是收網的人,真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七、輝煌之後的失落
李晟的成功,是建立在李懷光的失敗之上的。李懷光的軍事功勞非常大,但政治上比較幼稚,犯了錯誤。這點無可推諉。但李懷光“叛亂”這個“事實”,是值得推敲的。
李懷光及其軍隊的不滿是真實的,但說到要造反叛亂,實在有點言過其實。事實上,李懷光在反與不反之間,稱之為“跋扈”更確當。首先他沒有對德宗怎麼樣,他只是公開宣稱“吾今與朱泚連和,車駕且當遠避”,但是一個真心要叛亂的人,怎麼會如此宣稱呢?也有資料說他曾經派了一支軍隊追擊德宗但中途居然自己就逃走了。這也有點不可思議。其次,與朱泚聯兵之舉,應該不是事實。可能李懷光曾經和朱泚溝透過,但很明顯雙方並沒有合作。
李懷光的行為頗有奇怪和矛盾之處。大概一方面他對朝廷很不滿,這個不滿,有他自己的不滿,也有他部下軍隊的不滿。實際上,他的屬下有很多胡人,他們對唐皇帝的忠誠度是相當可疑的。李懷光自己也不是漢人,而是靺鞨渤海人。顯然,李懷光有這方面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他個人又不想真的造反——造反名聲不好,下場也很可擔憂。總之,李懷光的內心充滿了矛盾。最後,李懷光往東退卻的路線,是走向並佔據山西的河中地區——之前,德宗授予了他河中節度使的頭銜。他這也算是“迴歸本鎮”。大概李懷光的目的是想效法河北藩鎮,佔據一塊地盤後,自立為王,成為可以自己做主的一方軍閥。這倒不失為一條退路。
李懷光之功與過相較,功大於過。其實德宗也頗知李懷光的苦衷和無奈,因此,在後來也一直對李懷光抱有期待,期待李懷光能重新投向朝廷。後來德宗曾經悄悄地派宦官去河中和李懷光聯絡,想赦免他。
結果事情暴露後,李晟公開彈劾宦官尹元貞“矯使”,將德宗的這個企圖給阻住了。李晟的功勞都是在與李懷光對比之下才顯得光輝。如果李懷光被赦免了,那人家的奉天救駕之功,恐怕還在李晟收復長安之上呢。這一步,那是非爭不可的。
李晟立刻上奏,宣稱“赦懷光有五不可”,這些道理都沒什麼錯。這個時候,李懷光是不能赦免了,否則中央權威更是喪失殆盡。但從李晟的角度來說,總是有點落井下石的意味。
事實上,李懷光的“叛亂”,一半是由李晟促成的。在李懷光軍和李晟軍聯營期間,雙方矛盾的加深,就李晟來說,固然屬於無可奈何,但他並沒有積極彌合雙方矛盾,沒有促進朝廷和李懷光的和解,反而是拼命向朝廷揭發說李懷光要反。李晟並沒有什麼證據,只是自己推斷,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誣告。
說到吞併軍隊,反而是李晟自己開了這個先例。當他進軍東渭橋的時候,這裡本來駐紮著劉德信軍,率領的就是那支神策子弟軍。李晟到來之後,找了一個藉口殺了劉德信,合併了這支軍隊。當時,李晟身為神策軍行營節度使,是所有神策軍的上司,指揮劉德信軍本來也是合情合理,但他為什麼要殺了劉德信呢?恐怕還是有搶奪功勞之嫌。正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其實劉德信也算是神策軍大將,李晟隨便就殺了,實在可算得上是跋扈的行為。
如果我們可以認為李懷光並沒有反叛中央的決心,那麼李晟力抗李懷光軍這項功勞,其實也就一筆勾銷了。這樣,屬於李晟的軍功,其實就是收復長安一項。收復長安固然重要,但這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換個將領,肯定也能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