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立起來了。據後來的李抱真入朝說:“此詔一下,我就知道山東不足平也。”從此,戰事轉入第三階段。
六、奉天救難(3)
第三階段的戰爭,才真正進入高潮。李晟也才算真正登臺,開始煥發光彩。
這一階段最讓人意外和不可理解的是,已經立下了不世之功的李懷光,居然也開始叛亂。他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同時奉送給了李晟一份超級大功勳。
李懷光的“叛亂”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李懷光和朝廷對立的開始,來自他和宰相盧杞等人的對立。李懷光在救駕途中,就表示了對盧杞等人*無能誤國的不滿。儘管他立下大功,但德宗在盧杞等人的讒言之下,居然沒有接見李懷光,而是讓他立即投入收復長安城的戰鬥,這讓李懷光非常之失望不滿。他屯兵咸陽,根本不打算進攻,並且連章上書,痛斥盧杞等人。最後德宗不得已為他貶逐了好多位大臣,包括德宗一直信任的宰相盧杞。李懷光暫時得到滿足,但雙方的矛盾和猜忌已經無可挽回。這是第一階段。
第二個階段的主要矛盾,則是來自軍隊之間的對立。這就是李懷光的朔方軍和李晟的神策軍的對立。當時唐軍開始圍攻長安的朱泚,李懷光算是總指揮,但實際上各支軍隊各自駐紮,各自為政。其中李懷光軍在咸陽,而李晟軍在東渭橋。後來李懷光要求雙方聯營,於是李晟軍從東渭橋轉移到陳濤斜,與李懷光軍相連。就在這個過程中,兩軍矛盾加深。主要原因在於“同工不同酬”。李晟軍是神策軍,屬於中央禁軍,所以歷來待遇優厚,將士工資比地方藩鎮的高很多,這本來也不難理解。但問題是,現在雙方都同樣在攻打長安,乾的是同一件事情。況且,作為藩鎮軍隊的朔方軍,戰功赫赫,不久之前還解了奉天之圍呢。可待遇還是遠不如李晟軍,這就比較讓人難以接受。
當時還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雙方出軍的時候,李懷光軍總是軍紀很差,擄掠搶劫不止;而李晟軍總是紀律嚴明,不幹這種事情。而且,李懷光軍常常要將劫掠的物品分給李晟軍——分贓!但李晟軍從不接受。史書中記載了這個細節,自然是想說明李晟比李懷光來得紀律嚴明。這大概也是事實,但問題是,兩軍之所以有這樣的差距,是和他們待遇不同有密切關係的。李懷光軍的這種表現,尤其反映了他們微妙的心理狀態:他們希望兩軍互惠互利,平起平坐。甚至希望拉神策軍下水,大家同流合汙。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德宗也是看在眼裡。他曾經讓大臣來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他先是希望各軍都得到與神策軍同樣的待遇,可這完全無法做到,因為財政根本不能支援如此巨大的支出!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當時神策軍的待遇是非常之優厚,實在超過藩鎮諸軍太多。
李懷光則提出另一個方案:削減神策軍的待遇。可見,李懷光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平等——這樣大家也可以達到心理平衡,他也可以給朔方將士一個交代。但這個想法也不可能實現。
在這種情形下,李懷光及其軍隊消極怠工,一連幾個月下來,攻打長安幾乎沒有進展。李懷光與朝廷的矛盾再次加深。同時李晟不停向朝廷進奏,認為李懷光要反。
果然,不久之後,李懷光公開聲稱,說自己已經和朱泚聯兵,讓德宗聖駕遠避。雖說如此,可哪有這樣的叛亂呢?既然造反,那就幹到底,居然一邊造反,還一邊讓“聖駕遠避”?也算是搞笑。
不管李懷光怎麼想的,他造反的事實已經被認定。德宗在倉皇之中,從奉天向南出逃,一路順利,一直來到梁州。
此時,處境最危險的要數李晟的軍隊。當時李晟軍駐紮在東渭橋,正好處於李懷光的咸陽和朱泚的長安中間,所以,如果雙方真的聯手合擊李晟,那麼神策軍必將全軍覆沒。
後來史書對於此時此境下的李晟,都過多地誇大了其英雄氣概,認為他孤軍在兩強之間,堅強不屈,力挽狂瀾。李晟的忠心孤膽,固然有可誇之處,但真實情形,恐怕並非如此。有記載表明,當時李晟卑詞厚幣,向李懷光示好。顯然李晟是採取了低聲下氣的討好姿態。當然,也可以把這個解讀為李晟採取的示弱策略。但不管怎麼說,和“堅強不屈”的描寫還是有差距的。
其實,最大的可能是李懷光搖擺不定,他其實並沒有徹底和朝廷撕破臉,而是存心“坐山觀虎鬥”的。所以,李懷光一直沒有采取什麼舉動,沒有真的和朱泚聯兵。一個月之後,他主動退出關中,撤到了山西。李晟算是躲過一劫。
李懷光退出之後,關中地區就成了李晟和朱泚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