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4/4頁)
沒事找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它在從改革的社會主義階段到社會主義制度解體的轉變過程中起了關鍵的作用。這個計劃的特點從下面這段介紹就可看出:
這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1985年至1990年對社會認清現存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毫無希望、從而勾畫出向一個不同發展模式的轉變工程是客觀需要的。
這個所謂的不同的“發展模式”是以自由市場為基礎的模式:“市場特有的自我調整和自我調節機制使所有的經濟主體的活動、勞動使用的理性化、物力和財力資源達到可能最佳的協調,並使國民經濟處於平衡。”他們認為,政府幹預市場的目的只是為了改善宏觀經濟穩定性,避免收入的過度不平等,促進不同地區更加均衡地發展。他們呼籲在500天內,至少70%的工業企業要實現非國有化和私有化,轉變為聯合股份公司,同時,鼓勵大規模的外國投資。最後,他們要求在私人商業銀行和市場保障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新的金融體制。
這顯然是一個如我們在西方所看到的迅速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藍圖。這一藍圖要求對許多價格迅速放開,削減企業津貼,允許大量的企業破產,鼓勵廉價進口以降低成本,鼓吹緊縮的財政和金融政策。當總理雷日科夫反對500天計劃並制定了更緩和的計劃時,戈爾巴喬夫開始對此計劃似乎很贊同。戈爾巴喬夫抱怨一些反對者聲稱500天計劃是“一項通向資本主義的計劃。很顯然,這樣的指控是沒有根據的”。他堅持這種計劃和他的觀點——“個人所有制只是在某些領域起重要作用,但在整個社會中其作用是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