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來一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界限。
4�平等——遊民關於人際關係的理想
①結義兄弟間的平等原則
近代的平等原則也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至少它是從等價交換中獲得靈感的,不平的雙方就不會有正常的交易。中國古代關於平等的觀念始於墨家,墨子提出兼愛交利的理想社會是以人人平等,有財相分,有利相交,彼此互愛為基本目的的。他說“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墨子?法儀》,《諸子整合》本。也就是說在“天”之下,長幼貴賤平等。既然人們在天面前都是平等的,那麼就都有權享受天賦於人的各種物質生活,由此出發,他倡導全民同利,在經濟上,有財相分,有利相交。“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墨子?尚賢下》,《諸子整合》本。透過損有餘以補不足的方法達到在經濟上平等的目的。墨子的“兼愛”正是把所有的人,包括親近之人與疏遠之人,等量齊觀。遊民不是新的生產力或新的社會關係的代表,也缺少文化知識,提不出一套關於新的社會模式的設想。然而由於長期沉淪在社會底層,受盡他人的白眼與凌辱,他們本能地追求人際關係的平等。除了不侈談“兼愛”以外,遊民的“平等”觀念或許從墨家那裡得到一些啟示。平等關係在皇權專制社會中只有朋友關係近之,於是,這些便成了他們追求的目標。
美國的布克夫人(賽珍珠)在20世紀30年代翻譯《水滸傳》時,把書名改作《皆兄弟也》。這是借用《論語》中的半句話“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以表達人們對美好的人際關係的期望與理想。實際上這也是《水滸傳》中江湖好漢的口頭禪。第二回少華山頭領陳達攻打華陰縣時路過史家莊,陳見了莊主史進,開口就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相煩借一條路。”第四回逃避追捕的魯達感謝趙員外對他的款待時,趙就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如何言報答之事。”第四十四回石秀對賜酒相款待的戴宗、楊林表示感激時,楊林便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有何傷乎?且請坐。”可見這句話在當時的普及程度。遊民在表達自己對人際關係的平等原則的追求時,還是脫離不了主流社會所尊崇的儒家思想,用他們的話語作為自己的思想材料。
儒家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如果說主流社會的人們更注重前四倫的話,而“朋友”一倫則更受遊民們的歡迎。他們把與自己同命運又肯幫助自己的人稱之為“朋友”。“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是他們經常掛在口頭的。這些脫離了家族宗法制度的遊民希望人們把他們看作兄弟,在必要時拉他們一把。因此,不能說布克夫人的翻譯是沒有道理的。可是魯迅先生在給姚克的信中,對於《水滸傳》書名的更改卻有不同的意見:
近布克夫人譯《水滸》,聞頗好,但其書名,取“皆兄弟也”之意,便不確,因為山泊中人,是並不將一切人們都作兄弟看的。
這段話講得十分深刻,《水滸傳》中雖然到處以“兄弟”相稱,但是大多還都是萍水相逢的江湖遊民,他們一見如故,互相提攜,情逾骨肉。然而這種“兄弟”之情並不是普施於所有的人們的。貪官汙吏不必說,他們是梁山英雄打擊的物件,就是許多無辜的平民百姓也常常死在好漢們的板斧朴刀之下。江州劫法場時,李逵就是不問何人,“掄著大斧,只顧砍人”,“一斧一個,排頭兒砍將去”。他們的心中決不會產生半點兄弟之念。因此,“兄弟”這個稱呼僅僅是給予那些能夠與自己互相救助的人們的,或者是有可能加入自己的互救的遊民群體的人們。換句話說,就是給予屬於自己幫派或者有可能成為自己幫派中的人的。這種互救的群體,如我們在前面所說,是以結義或結拜的方式固定下來的,只要進入了遊民組織,他們便互相認為是基本上平等的了。實際上,這不僅離真正的平等遙遠得不可以道里計,就是形式的平等,也沒有完全做到。這一點我們在後面還要談到。下面先說一下游民組織較宗法家族平等的一面。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遊民的群體性格與人格追求(25)
我在前面說過,遊民結拜是模仿家族組織形式的,但不是照搬,它與家族不完全相同,主要是突出了其平等性特徵。專制社會的家族組織可視為皇權專制社會的縮影,有嚴格的尊卑長幼之分,不能逾越;而結義兄弟,雖然也是有長有幼,然而皆屬於平輩,義兄義弟之間也不存在著必須服從的義務。《水滸傳》中第七十三回寫李逵懷疑宋江強搶民女,便砍倒“替天行道”旗,大鬧忠義堂。從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