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華經》為所依經典說可以說空宗色彩稍多些。“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所依經典。則可說有宗色彩稍多些。至於在唐代中期形成地“禪宗”、“淨土宗”等宗派則更是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國佛教徒所獨創的大乘佛教宗派。他們具有通俗、簡明地教理廣泛的融合和適應性因此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具有深遠的影響。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時期傳入我國以後主要在西藏、內蒙古等地區得到展流傳至今。
註解三: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自稱能運載無量眾生從生死大河之此岸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又貶稱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為“小乘”或“二乘”。傳出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即北傳佛教)主要指中國佛教中的漢、藏兩大系統。
佛教派別。公元南真紫鷺世紀左右形成於印度而後傳播至中亞、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印尼以至斯里蘭卡。它是北傳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根源於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許多理論創造如不僅講人無我而且講法無我;強調菩薩理想勝過阿羅漢宣稱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倫理中倡導慈悲一切眾生力主以功德迴向他人等等。
大乘佛教特徵:大乘同樣包含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
作為預備功夫的理論思索了存在的基本結構和原理;其對最高體驗的追求和修持實踐可回溯至印度的瑜伽傳統。這種禪定止觀的修持目的在於排除分別心達到無所見體會不可言說的絕對境界。被稱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動是受到鼓勵的但它最終仍然是為了導向對空性的認知。
大乘理論中的涅盤不僅僅是寂滅不生或越輪迴流轉它是佛的境界故又可以稱法身、佛性、真如等即我們所謂的絕對者或本然之體。涅盤是無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說法。它不是某種世間地知識而是明淨的心識之體它反映世間一切生滅而本無的諸相卻不為其所染。這種狀態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尋求地空。透過觀想。修習者可以有無量諸佛現前因為空是一切緣生相有者之母。秘密咒術和陀羅尼一類的經典被合法地吸收到大乘中來。
大乘佛教地基本教義:佛陀在大乘佛教中已經神化並形成泛指的多數例如佛的品格同樣可見於大日如來、阿佛、寶生佛、阿彌陀佛等等。有的佛被認為是某種新教義和儀式的揭示者。阿彌陀佛是淨土信仰地中心融合了印度和伊朗的宗教觀念;焰光佛是喬答摩之前舒雙翼香椿叔佛之反映了伊朗和中亞古國的神王觀念。大乘展伴隨著《譬喻經》和《出曜經》等的流行該類經典認為佛陀教說不是唯一的一種而應有不同層次。因為信眾的根器與宿業本來就不一樣。喬答摩也不再是歷史上的釋迦族聖人而是出世間的佛了。
菩薩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菩提心立誓願要為眾生利益不入涅盤履行艱苦地十波羅蜜修行而歷經十地。前六地仍屬初意的預備階段七地以上雖有缺陷但已具佛性而不退轉第十地則至於來生成佛的候補階次了。
佛地三身學說是大乘學說的主要論題。三身為變化身、受用身、自性身。變化身指佛陀為度脫眾生隨應顯化之身;受用身指佛陀修行所得能享法樂並給十地菩薩示現功德之身;自性身即是作本體之法身。法身已見於較早地《法華經》。
許多大乘經典都說佛有無量之多。但一致承認其本質為同一地法身。佛同無為法是同一的從而與菩提與涅盤也就沒有差別。大乘佛教最初地經典被認為是釋迦牟尼佛或別的佛為天人講述的。有資格聽聞這些經典的是聲聞及菩薩二眾。經典本身的神秘性同時也是晚出性質被說成是保留在雪山或龍宮。而等到機緣成熟時才向人們顯示為此。它的權威性是不容置疑的。
大乘佛教的宗派與主張:大乘佛教派別包括中觀派、瑜伽行派等。以及別的一些或以經典為宗依或以修持主張為差別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華嚴宗、淨土宗、三論宗、禪宗等它們代表了大乘思想從印度向中國和日本傳播的千餘年間的演化結果。
中觀派的思想依據在般若經類中其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為龍樹及提婆等。依據他們的論著以後形成了中國的三論宗。龍樹的《中論》在從緣起而顯示相待性相對性從不生不滅之八不而肯定空性與中道;從世俗與勝義二諦來看待緣起、空、假從而得出中道正觀。中觀思想對於天台、華嚴、禪宗都有所影響。
在印度中觀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產生。無著、世親等將《楞伽經》等的思想系統化。其學說可概括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它描述世界的虛幻性及本體真實性用三性三無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