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史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同年,美國海軍情報部發表《中國海軍2007》報告,聲稱,隨著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船塢登陸艦、大型防空驅逐艦的服役,中國海軍已經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區域性海上力量之一。
但是,面對海洋世紀,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海權支撐大國崛起
人類的古代史是一部陸權史。而近代史則是一部海權史。儘管麥哲倫、哥倫布們駕駛風帆駛向世界盡頭的時候,海權作為一種理論甚至還沒有成文。但實踐先於理論的海權終歸還是決定了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500年來的走向。
大航海時代帶來的地理大發現、初步實現全球性物資流通和掠奪性貿易支撐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百年的強盛;繼之而起的大不列顛更是依靠控制海洋而稱霸三百年。及至美國崛起,兩次世界大戰,列強們既是出於海洋戰略帶來的殖民地利益的爭奪和貿易主導權之爭,而解決此類衝突的戰場也有相當部分集中於海洋之上。
兩次世界大戰的經驗都表明,海權對陸權具有特殊的優勢,掌握制海權的一方可在世界範圍調動各種資源來壓制堅持陸權戰略的一方。海權能夠凝聚分散的陸權勢力從而形成合力,因而是陸權的“倍增器”,因此,獲得強大海權的陸權帝國的影響力要遠遠超過沒有海權的陸權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何英國與德國在北非發生激烈爭奪?因為德國一旦佔領北非控制中東後,就會把英國本土同它的龐大殖民區域攔腰截斷,英國就難以調動雄厚的海外力量投入戰爭。
從歷史宏觀而論,大致從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開始,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提高,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科學技術出現於同“心臟地帶”毗連的“內新月形地帶”,世界貿易中心由波羅的海、北海、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海權在世界範圍內開始向強大的陸權挑戰。17…21世紀之間,更出現了海權勢力對陸權勢力進逼的總體趨勢。冷戰的結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海權對陸權的勝利。代表“心臟地帶”陸權勢力的蘇東集團崩潰後,海權勢力很快佔據上風,美英為核心的海權勢力以 “外新月形地帶”和“內新月形地帶”為前進基地,迅速從東、南、西三個方向突入“心臟地帶”。在歐洲方向上,透過波黑戰爭、科索沃戰爭、北約東擴等契機, 從西面滲入“心臟地帶”。在亞洲方面,以“9·11”恐怖主義襲擊為契機,美英在印度洋、*海、波斯灣和地中海地區集結兵力,先對阿富汗塔利班開戰, 隨後發動推翻薩達姆政權的第二次海灣戰爭,由西南和南面進入“心臟地帶”,美國透過阿富汗戰爭趁勢在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建立軍事基地,並對蒙古實施軍事援助,從東面楔入“心臟地帶”。這種戰略格局表明:昔日完整的“心臟地帶”的陸權勢力已面臨被海權勢力切割的危險,陸權勢力全面處於守勢。陸權作為古代世界主角已經讓位於海權。 。。
崛起時代的中國海權(2)
海權與中國近代史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中國曆來都是一個海權從屬於陸權的國家。歷朝歷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明的中心都遠離海洋。雖然海上貿易即使在封疆禁海的年代也從未中止過,但海洋、海權從未進入過中原統治者的核心視野。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有關於海洋的唯一重大的命題,下西洋的時間的確早過達·伽馬、早過哥倫布,規模也遠超大航海時代初期西方探險家的想像。但鄭和和他的船隊如同陸權書寫的中國歷史上一個一閃而過的煙火,絢爛之後,歸於沉寂。
當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開始撰寫《海權對歷史的影響》,將西方利用海洋、控制海洋的思想系統化,理論化的時候。中國正在建設其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唯一的一支近代化海軍。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的中國,在列強海上力量侵襲的壓力下,試圖用白銀買來海軍,買來海防。數以百萬計的白銀換來了19世紀70年代最優秀的鐵甲艦隊,但海權的觀念,海洋意識是買不來的。清代的海防長期以海盜和海上異己勢力為物件,海防體系是以陸基為主(即以海口露天炮臺為主)、近海小型戰船為輔的水陸相維體系,海岸兵力分散佈置。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就將這種星羅棋佈的水陸相維的海防體系摧毀,清廷改變戰略方針為“重防其入”,修築了軍港,組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師等海上機動作戰力量,但仍以確保近海、內河與沿海城市安全為首務。中國對海權的理解僅止於此。
在馬漢“海權三部曲”的最後一本《海權的影響與1812年戰爭的關係》出版之前,中國歷史上這支唯一的鐵甲艦隊已經在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