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油價吧,專家們已經達成共識:低油價時代已經過去。美國2007年消費的原油中僅有35%為本國生產—到2010年,也許只有30%的原油來自國內—進口本國所需其他原油已經在所難免。20世紀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進口石油所需年度開支基本維持在500億~750億美元,到2002年這一數字上升到1 000億美元,2003年為1 300億美元,2004年為1 800億美元,2005年為2 320億美元,到2006年已經激增至3020億美元。能源開支在美國年度貿易逆差—美國公佈的數額在2006年為8 570億美元—中也佔據著相當大比重。總體看來,美國政府面臨嚴峻的局面:伊拉克戰後局勢持續惡化,國內叛亂和分裂傾向嚴重,然而,美國政府卻忽視了其自身的現實情況,對石油經濟抱有過於樂觀的態度,使得其做出的承諾也沒能付諸實踐。
當今世界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危機是:石油供應能力幾近極限,且無力支援不斷攀升的需求。全球經濟蕭條暫且不提,國際能源署(IEA)曾預計2007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為,而2008年需求增幅將提高到,這主要源於中國、印度和拉美地區不斷擴大的消費需求,以及歐佩克組織內部各國的多樣化需求。2006年,來自威登公司(Weeden & pany)的查爾斯·馬克斯韋爾—一位高階石油分析師,形象地描繪了新開發石油資源供應量不足的情況:“1930年,我們在全世界新發現了100億桶石油,而我們用了其中的15億桶。1964年,我們新發現的石油儲量達到新高峰—480億桶,我們用掉了約120億桶。1988年,我們發現了230億桶,用了230億桶。轉折點出現了,從此之後我們新發現的石油儲量開始少於我們的需求。2005年,我們發現了50億~60億桶石油,卻用了300億桶。這些數字很有說服力。”許多“嗅覺”靈敏的地質學家和行業諮詢師認為,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和墨西哥等石油高產國的石油儲量遠低於這些國家政府公佈的數字。每年,當石油峰值研究會的成員在瑞典的烏普薩拉、義大利的比薩或者愛爾蘭的科克等氣候適宜的城市###時,總會冒出一些演說家不辭辛苦地闡述各自觀點,試圖為證明他們的悲觀判斷提供更多的證據。2007年秋天召開的第六次年會上,英國殼牌石油公司前董事長奧克斯伯格勳爵預測石油價格將上漲至每桶150美元,而詹姆斯·施萊辛格—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和能源部部長,向與會者表示“爭論到此為止,石油峰值論者已經獲勝”。
8月恐慌(9)
人們堅信透過超深鑽探可以從很多地方獲得更多的新資源,如:墨西哥灣和南大西洋、俄羅斯宣稱其擁有主權的已經被淹沒的北極山脈、加拿大西部盆地的油砂、奧裡諾科石油帶、美國落基山頁岩油油藏以及繼續開採世界各地已經勘探開發過的成本高昂的油藏。姑且不談深水鑽探這種方式所具備的雙重特點:一是開採量有限,很難大幅提高;二是技術成本極高,使得開採出的石油價格仍將維持在每桶50~60美元或者更高的水平上。此外,在20世紀美國和歐洲私有大油氣公司的鼎盛時期,市場力量普遍呈現出上下波動的態勢,如曾蜚聲一時的“七姐妹”,這七大石油巨頭已經開始放棄曾經的不平衡控制(它們曾控制著四分之三的世界石油儲量),而且其對世界石油市場的統治地位逐漸被處於領先位置的國有石油公司取代。2007年,英國《金融時報》選出了世界油氣市場的“新七姐妹”,它們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Aramcc)、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ioc)、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Total)公司執行長馬哲睿將這些國有公司的“無限開採市場計演算法”界定為本行業的一次“革命”,因為全球石油產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每桶70美元的油價並不能說明美國的“汽車消費”文化已經走到了盡頭,眾所周知,“汽車消費”文化在美國大眾文化中的地位僅次於“住房消費”文化。儘管如此,戰略意義不斷提升的石油資源引發的全球混亂確實對金融市場造成了連帶影響。數年來,美國主要關注市場行情的有線電視網CNBC緊跟當前石油和黃金價格以及利率變化,並提供最新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標準普爾500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