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藥物的黴蛀。此外,尚有少數藥物有毒或藥性猛烈者,火制後可降低或消除毒性和副作用。
第一章 中藥養生的基礎知識(5)
火製法的適用範圍雖廣,然而某些芳香性藥物如薄荷、香薷、白蔻仁、砂仁等不能應用此法,火制會使芳香的有效成分揮發,損減藥效,礦物藥中的雄黃、硃砂不能火制,見火便使有毒成分砷、汞分解,加劇毒性。
4。水火共制。
凡將藥物透過水、火共同加熱,由生變熱,由硬變軟,由堅變酥,以改變效能,減低毒性和烈性,增強療效,同時也起矯味作用的製法,統稱水火共製法。本法包括蒸、煮等。
5。其他製法。
包括法制、制霜、發芽、發酵、制曲。
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應如明代陳嘉謨所說:“製藥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這句話反映了炮製的主旨,就是要適中,這樣才能提高藥材的品質。s米s花s在s線s書s庫s ;。。
三、性味歸經有講究
《神農本草經》在序例中指出:“藥有酸苦甘辛鹹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瞭解中藥的性味,就能知道哪種中藥對你有治療作用。
不同體質,選擇藥性不同
在中醫理論中,中藥是有著四氣五味的,四氣指中藥的藥性,即“寒熱溫涼”。實際上,中藥除了傳統所說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還有平性藥,也就是說中藥的性質可以分為寒、涼、平、溫、熱五種性質,性質主要是根據藥物作用於人體的治療效應概括而來,依據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
凡是能夠減輕或消除熱症,扶陰抑陽的藥物,便認為是寒性或涼性中藥;反之,能夠減輕或消除寒症,扶陽消陰的藥物,便認為是熱性或溫性中藥。以下為中藥不同藥性的作用:
1。寒涼性質的中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養陰或補陰等作用,主要用於熱症或機能亢進的疾病。
2。熱性質的中藥,具有散寒、溫裡、化溼、行氣、補陽等作用,主要用於寒症或機能減退的症候。
3。平性中藥,藥性平和,多為滋補藥,用於體質衰弱,及寒涼或溫熱性質中藥所不能適應者。
中藥五味的治療作用
中藥的五味,是指中藥具有辛甘酸苦鹹五味。中藥的五味有兩種意義,一是指藥物本身的滋味,二是指藥物的作用範圍。
中藥學認為,中藥具有“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的特點。
辛味藥“能散能行”,是指具有辛味的中藥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用於治療外感表症、氣血淤滯等疾病。所謂“辛散”,指辛味中藥(如麻黃)具有發散表邪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外感性疾病;“辛行”,是指辛味中藥(如木香、川芎等)具有行氣行血的作用,用於治療氣滯血淤性疾病。
酸味藥“能收能澀”,是指其有收斂、固澀作用,用於治療虛汗、久瀉、尿頻及出血症等。另外,酸味藥尚有生津開胃消食的作用,用於食積、燥渴、胃陰不足等疾病。
甘味藥“能補能和能緩”,是指其具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用於治療虛症、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症。所謂“能補”,是指甘味中藥多具有補益作用,主要用於體質虛弱的疾病;“能和”,是指具有調和脾胃及調和藥性等的作用;“能緩”,是指具有緩解脘腹及四肢拘急疼痛、緩和藥性的作用。
苦味藥“能洩能燥能堅”,是指其具有洩(瀉)下、燥溼和堅陰等作用。所謂“能洩”,是指苦味中藥具有通洩、降洩、清洩的作用,主要用於熱結便秘、氣逆咳喘、熱盛心煩等疾病;“能燥”,是指苦味中藥具有燥溼的作用,主要用於寒溼或溼熱性疾病;“能堅”,是指苦味藥能瀉火堅陰,即透過瀉火而達到存陰的目的。另外,輕度的苦味還具有開胃作用,如歐洲人飯前飲用的開胃酒,即有少量的苦味藥大黃,有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能力的作用。但苦味藥用量過大,不但能引起噁心嘔吐,抑制胃液分泌,影響食慾,而且還能傷胃。
第一章 中藥養生的基礎知識(6)
鹹味藥“能下能軟”,是指其具有潤下和軟堅散結的作用。所謂“能下”,是指鹹味藥有潤下通便的作用,可以用於大便乾結;“能軟”,是指軟堅散結,用於治療瘰癧痰咳等疾病。
瞭解中藥歸經為自所用
中藥的歸經理論最早起源於《黃帝內經》,所謂五色、五味歸五臟,即為歸經之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