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198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習慣和風格時,就一籌莫展了。
順利進行溝通的關鍵只在一點,那就是及早與對方建立“相識的關係”,接著逐漸加深彼此的親密度,發展出氣味相投的關係。
第一個步驟是先開口說話,問候對方。
主動與對方搭訕,打完招呼可由天氣等無關緊要的話題說起,逐漸加深話題力度,密切留意對方所關心的話題。和對方談話時,應儘量由對方說話,自己則當個稱職的聽眾。
事實上,只要當個好聽眾,就可以成為口才好的人。因為惟有仔細傾聽對方吐露的話語,才能說出符合對方心意的話。而當對方感受到你耐心傾聽的誠意,自然就會對你產生信賴感,並進一步與你交談。如此一來,說話者也將會說得更起勁,因為這表示對方很重視你。
我們常可看到以下的情形:工作得筋疲力盡的丈夫回家之後,主婦便開始訴說家庭中的要事、瑣事,先生卻只是將注意力集中到報紙或電視上。不久,太太見先生總是不搭腔,也就停止嘮叨,緊接著就是一片沉默。
一般來說,這是先生不熱絡的態度造成的;這樣下去,難保夫妻間的疏離感不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沒話聊。當然,太太也有責任,應該等先生稍作休息後,再開始和先生聊天,同時也應稍微選擇一下聊天的內容。
只要當事人能意識到交談方式和內容的重要性,這種情形就很容易改善。若是採取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態度,是不太可能培養起彼此良好的信賴感。因此,與人溝通時必須明白表達自己的意思讓對方瞭解,這樣你們的談話才有意義。
第二章 成功表達的基本條件(1)
沒有人是天生的口才家,許多擅長說話的人,最初大都是拙嘴笨舌的人。
著名的演說家和心理學家愛德華·威格恩先生曾經非常害怕當眾說話或演講。他讀中學時,一想到要起立作5分鐘的演講,就驚悸萬分。當演講的日子來臨時,他就會生病,只要一想到那可怕的事情,血就直衝腦門,臉頰發燒。讀大學時還是這樣,有一回,他小心地背誦下一篇演講辭的開頭,而當面對聽眾時,腦袋裡卻“轟”地一下,不知身在何處了。他勉強擠出開場白:“亞當斯與傑克遜已經過世……”就再也說不出一句話,然後便鞠躬……在如雷的掌聲中沉重地走回坐位。校長站起來說:“愛德華,我們聽到這則悲傷的訊息真是震驚,不過現在我們會盡量節哀的。”接著,是鬨堂大笑。當時,他真想以死解脫。後來,他誠懇地說:“活在這個世界上,我最不敢期望做到的,便是當個大眾演說家。”
同樣如此,像林肯、田中角榮等世界著名的演說家的第一次演講都是以失敗告終的。那麼,他們為何會在如此薄弱的基礎上獲得了令人驚奇和引人矚目的成功呢?
也許每個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每個人也都有過這樣的夢想,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他們一樣口若懸河,娓娓而談,令人折服。其實,答案很簡單,只要你勇敢地面對現實,大膽面對挑戰,注意以下幾個基本條件,刻苦勤奮,堅持不懈地努力練習,你完全可以擁有出色的口才,實現自己的夢想。
明確表達的目的
我們在平常的生活和人際交往中,失言是不可避免的。失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缺乏清醒的目的意識。
談話的目的,不只是一種社交上的需要,也不只是互相認識和了解一下。
例如,你找一位朋友,請他參加一個團體,或者請一位醫生解決一個醫療問題,或是買賣雙方談論生意上的事情,這一類談話究竟和一般社交性質的談話有什麼不同呢?在有些方面,兩者是一樣的。例如,你要具有一般的談話能力,你要能夠適應對方,儘可能瞭解對方的特點,你要有興趣,態度要友好而又真誠,等等。但有些地方卻是不同的,這類談話,每次都有一個特殊的目的。
一般來說,人們說話的目的,不外乎以下五種:
——傳遞資訊或知識。如課堂教學、學術報告、現場報道、產品介紹、展覽解說等一類的說話。
——引起注意或興趣。多是出於社交目的,或為了與人接觸,或為了與人溝通,或為了表明自身的存在,或為了取悅於人,如打招呼、應酬、寒暄、提問、拜訪、導遊、介紹、主持人講話等。
——爭取了解和信任。如人們交談、敘舊、拉家常、談戀愛等,往往旨在交流感情,增進友誼,密切關係。
——激勵或鼓動。旨在加強人們現有的觀念,堅定信心,振奮精神,有時也要求得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