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邁開了創業路途上的第一步後,陳忠孝於是在1981年又著手組建了自己的第一個小水泥廠。
水泥廠建成後,水泥堆滿了倉庫,可卻沒有銷路。並不是市場不需要,而是客戶不信任一個村辦企業能生產出好水泥。
痛定思痛的陳忠孝想,自己現在已經不是埋頭耕種的農民了,而是一個志在四方的商人。既然水泥在當地沒銷路,那就在全國範圍內找吧。
當陳忠孝第一次走出山西跑市場後,很快就得到了回報。內蒙古一家公司對他們的產品做出了公正評價:優質產品,一手包銷。 隨後陳忠孝又以“滾雪球”的方式,連辦了8個小企業,使常平村逐步走上興工緻富的發展道路。
到1990年年底,常平村工農業總產值達到360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由改革開放初的56元達到了600元。
可以說陳忠孝成功的關鍵,順應形勢固然關鍵,但他身上所特有的頑強的精神品質卻是根本,正是有著這樣的精神,沒有什麼事能難倒他,再難的事他也能化解。
陳忠孝 功自心誠 利從義來(2)
農民政治家的大手筆
早在1991年3月,陳忠孝就成為常平村黨支部書記。 過去十年的從商經歷告訴他,最快的行動,意味著更多的機會。於是在赴南方考察歸來後,陳忠孝在村委會上提出:“要上就上大專案,要佔就佔大市場。”
1992年,陳忠孝第一個在壺關縣搞起了“集資運動”,帶頭抵押資產,發動黨員幹部和群眾入股,幾天就集資130萬元,常規用兩年的建設專案僅用半年就建成,甚至沒用半年就建起了一個年產五萬噸的水泥廠。水泥廠建成後,當年的生產效益就達到400萬元。
1995年5月13日,*同志到常平視察,充分肯定了常平經濟的發展。就在那一年,常平工農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
可以說,從創業到開拓進取。在每一個階段,常平不僅衝上去了,而且站住了。常平始終以超前的思想和步伐引領當地鄉鎮經濟從起步走向發展、由變革走向擴張,並且最終成為山西農村經濟和鄉鎮經濟發展的標杆之一。其中有很多東西濃縮了陳忠孝的智慧結晶,也成為後來者研究新農村建設和新型企業發展的寶貴財富。
速度常平
2000年,山西常平集團有限公司成功組建,籌集資金7億元,興辦了17個骨幹企業,工業產值和上繳稅金以年均50%的幅度遞增,被人們稱為“驚人的常平速度”。
2002年,陳忠孝進行了股份制改造,組建了山西常平集團有限公司。
陳忠孝確立了“速度常平、誠信常平、社會常平”的經營理念,制定了“上下兩頭延伸產業鏈、強強聯合做大產業群”的經營思路,透過資本運營,使企業迅速擴張。
到2004年,常平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2億元,上繳國家稅金億元,佔到壺關縣財政收入的60%。
之後,陳忠孝先後上馬了100萬噸鐵廠、200萬噸鋼廠、200萬噸軋鋼廠、120萬噸焦化廠、太行大峽谷八泉峽風景區等工程,使常平集團形成了以鋼鐵為龍頭,煤礦、鐵礦、焦化、煤氣發電為配套,旅遊、農業開發、房地產為補充的綜合性民營企業集團,保持了持續健康的發展勢頭。
人至誠,業至遠
“別人發財,我們發展。”這是陳忠孝的口頭禪。在陳忠孝看來,誠信是常平人的靈魂,誠信是常平人的行為準則。
1992年,浙江商人與常平合資興辦塑膠紡織廠,本來商定每條紡織袋淨利潤5分錢,對半分紅。但陳忠孝很快得知,對方透過購料等渠道每條袋就獲利元,也就是說,是常平應得利潤的6倍。面對合作者偷賺暴利的情形,陳忠孝理智地按合同辦事,根本不為所動。用自身的誠信對待別人的不誠信,陳忠孝的經商風範在常平紮下了根。
建築行業拖欠工資的現象已是見怪不怪,但常平從來不拖欠一分錢的工程款,每年都要進行徹底的清理。這樣的清理意味著常平要承受著一定的資金壓力,但陳忠孝認為如果面對壓力就背棄信譽,那這樣的企業就是沒有根的企業。
迴圈經濟與鏈式經濟
在經濟發展道路上,常平走的是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迴圈經濟和鏈式經營讓常平的各種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節約了成本,保護了環境。
正如陳忠孝所言,發展經濟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近年來,常平集團透過調整產品結構,建立起了一個投入低、產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