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的滑翔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改革家寫的一本書,在這本書中他講了自己青年時代的一個小故事,而這個故事改變了他的一生:
他說有一天他路過一個烈日炎炎下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汗流浹背地搬磚。
他去問第一個人說,你在幹什麼呢?
那個人特別沒好氣地告訴他,你看不見啊,我這不是服苦役——搬磚嗎?
他又把這個問題去問第二個人。這個人的態度比第一個人要平和很多,他先把手裡的磚碼齊,看了看說,我在砌堵牆啊。
後來他又去問第三個人。那個人臉上一直有一種祥和的光彩,他把手裡的磚放下,抬頭擦了一把汗,很驕傲地跟這個人說,你是在問我嗎?我在蓋一座教堂啊。
大家看一看,這三個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他們給出來的解讀卻是三個層次:
第一種人的態度我稱為悲觀主義的態度。他可以把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強加給的一份苦役,他關注的是當下的辛苦,當然這也是確實存在的。
第二種人的態度我稱為職業主義的態度。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牆,這堵牆是一個區域性成品,他知道要對得起今天的崗位,要對得起他的一份薪水、一個職務和職稱,所以他的態度不低於職業化的底線。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器”的境界,作為一個容器的存在他合格了。但是他沒有更高的追求。
而第三種人的態度我稱為理想主義的態度。也就是說,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塊磚,每一滴汗,他都知道這是在通往一座聖殿和教堂。他知道,他的每一步路都是有價值的,他的付出一定會得到最終的成全。此時,他所做的事情絕不僅僅作為一個器皿,而是關係到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夢想,關係到我們最終能不能建築起一座教堂。而同時,因為有了這個教堂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