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鹽湖已經歸屬到盟中了,想來還有些可惜。
而凌雲聽到這價錢,卻是在直搖頭。這鹽價比起唐宋明清鹽專賣下的鹽真是便宜,可他感嘆的還是這鹽湖的產量,一年居然只有三萬石鹽,年收益三千貫錢。這真是抱著金飯碗要飯啊。
想想看,一個人一年起碼吃鹽十斤,十個人差不多就是吃一石,十萬人吃一萬石,若是能銷給一百萬人就是十萬石。而且這個時代的人吃鹽明顯比後世要多,特別是要拿鹽醃菜醃肉防腐壞,需求極大,一人需鹽量翻個兩三倍都不成問題。而這麼大的一個鹽湖,鹽產量不是問題,只要有多少銷路,就能賣多少鹽。一年要是銷個五十萬石鹽,每鬥鹽十文,也得有五萬貫進帳。而在他想來,這方面也還能提高,鹽湖現在產的鹽是最粗糙的鹽,根本談不上加工,因此鹽價很低廉。實際上別看鹽價是糧價的兩倍,可一個人一年得吃好幾石糧食,卻最多隻吃幾十斤鹽而已。鹽需求少,因此就算價格高一些,也花不了多少錢,這裡完全有個上漲空間。如果能把鹽進行再加工,把鹽的質量提升些,那每年的鹽利潤能再翻上幾翻不成問題。
一想到,本來可能是十幾萬幾十萬貫的大買賣,結果被拓跋家做成了幾千貫的生意,凌雲頓時就有種淡淡的憂傷。
其餘這個鹽買賣真的有利可圖,且是有大利可圖。懷荒的位置,正好處於河北、河東和草原交界,嚮往可達河套東突厥汗庭,往東達奚、契丹等地,以懷荒為中心,周邊是是一個極大的市場,人口眾多。而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河北的海鹽,江淮的淮鹽,河東的解鹽,蜀中的井鹽、河西的青鹽,都是距離北疆這一線很遙遠。而鹽這種商品,和糧食一樣,都是最受限於運輸距離的。距離一長,運輸費用就高,利潤就薄。鹽湖的鹽比起那些鹽來,在這就近銷售,成本上佔有極大優勢,若是能把質量提升上來,甚至能賣到各南面的河東河北地區去。
出城策馬沿湖而行,可以看到湖邊的採鹽人採鹽的過程,他們完全就是最原始的採鹽方法。這種採鹽法,不但產量極低,而且採出的鹽也談不上什麼品質。
這種採鹽方法,其實和此時其它地方差不多相同,都是天然結晶,集工撈採。這種原始的採鹽方式,還極怕雨澇,一旦遇到雨澇,則影響極大。他抓了一把採好的鹽,鹽顆粒不勻,大小都有,而且顏色帶黑,放嘴裡償了一點,極苦澀。
凌雲知道,如今中原的鹽,以淮鹽產銷量最高其次是河東解鹽,然後是蜀中的井鹽、河西的青鹽。這些地方的產鹽,都已經開始進入了鹽加工時代,他們產出的鹽開始按加工程度,分成不同的等級,會銷售不同的價格,上等的鹽賣給那些貴族豪門,價格高昂,那些精加工過的鹽,鹽如白雪,其味又美。凌雲記得河東鹽池的鹽,到了唐代時,採鹽的方式已經改變,不再是原始的採撈法,而是發展出了墾畦澆曬法,這種採法不但解決了只能依靠天氣採鹽的劣勢,還大大提高了鹽的質量。透過在曬滷過程中新增淡水,來提升鹽質。天然的滷水中含有許多雜質,一旦成鹽,顆粒鬆脆,缺少光澤,有苦澀味道。而用新法勾兌淡水,則起到消除雜質的作用,使鹽顆粒堅硬色白,而無苦澀味道,大大的提升鹽的質量口感。
好的鹽,不但能賣上更高的價錢,同時也能銷售給更多的客戶,售出更多的銷量,自然也就能賺更多的錢。
凌雲沉思著,自己就有著此時最先進的鹽湖採鹽製鹽和加工技術,這裡又是燕山北麓最大的鹽湖,這還能捧著金飯碗哭窮?而且,自己還要人有人,手上正好有大量的人口如今從各山寨搬出來,全都閒的無事呢。
把這些閒著人手拉出來,教給他們先進的採鹽和加工鹽技術,然後自己恰好又在建一個懷荒邊市,到時這些高品質的鹽往懷荒集市上一擺,還怕沒有銷路?還怕沒有錢賺?
弄好了,這可是年產十幾萬,甚至是幾十萬上百萬貫的大買賣啊,甚至能成為懷荒鎮本地支柱產業之一。
想到這裡,凌雲自己都不由的激動起來,自己怎麼當初就沒有想到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