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過幾百萬貫,推出兩稅後立即翻倍。而易風的新稅法雖然也叫兩稅法,但主要是取春秋兩季上稅之名,實際上卻已經與唐宋的兩稅制大為不同。唐代推行的兩稅最重要的是分為戶稅和地稅,戶稅是按每戶的貧富不同劃分各種富等,然後不同的等級定不同的稅款,而地稅則基本上是統一的,北方等地每畝納田租一斗左右,南方更富裕的田地則為一畝一斗到三鬥左右,而代役錢等雜稅也被統一納入了兩稅之中。百姓的稅一年分春秋兩次交,按官府定下的戶等和田數交納戶稅和地稅。而這個數額,則是由官府提出預料好了當年的財政支出數目,然後根據這個數字分配到全國各地,按額徵稅,因此可以說,兩稅到底是多少,其實一切由皇帝和朝廷說了算。朝廷說今年要花一千萬,那就徵一千萬,天下的百姓根本不同的戶等,田畝分配下去。如果皇帝說今年需要花一個億,那天下百姓就得根據各自的戶等和田數分攤這一億。這種兩稅法,自然算不得公平的。

而易風的這種兩稅法,並不是量出為入,而是按原來均田制的稅率,定出每畝田所要支付的租庸調,然後把他們全折算為錢,然後朝廷直接就根據百姓們擁有的田畝徵稅,田多少就徵多少,再無額外。當然,這是主稅,如商稅等屬於另外的稅收。這樣的兩稅,一年也是分兩次徵,可最大的區別是稅收的總數是根據天下的田地數量計算的,因此也就會是一個比較穩固和固定的數額。而經過新朝的土地丈量,人口普查,全國擁有一千萬頃土地,貧富土地皆有,然根據新稅制,一年的兩稅折現差不多有三千萬貫,當然,這個數字其實也不是固定的,得根據糧食、絹帛和綿、布等的價格有所浮動,但總體來說兩稅就是這個數字。比之原來每年幾百萬的租庸調,翻了三倍不止。

雖然翻了三倍多,但這筆錢還是不夠每年基本的財政支出的。為此易風的稅制了,又增加了國家專賣這一塊,用以增進財政收入,專賣的就是鹽茶酒銅錢等一些緊要物資,尤其是食鹽,易風準備學後世的那些朝代,從這裡奪取一大筆稅收。易風預計鹽茶酒等專賣稅收一年兩千萬左右,此外還有一個稅收來源則是商稅,易風也打算從中獲得千萬以上。

這並不是妄想,易風在懷荒時,已經開始推行工商業的展,並從中獲得許多利益。北宋熙寧之時,一年的兩稅摺合錢兩千多萬貫,而商稅宋初時只有四五百萬貫,後來也達到了兩千萬貫左右。當然,北宋之時創收最多的卻是專賣,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的食鹽專賣,北宋末年之時竟然達到了四千萬貫,而鹽之外的茶葉和酒的專賣也一樣創收許多,每年都在千萬上下。而宋朝特別是南宋,在兩稅、商稅和專賣這三項主要收入之外,還有名目繁多的雜稅,南宋時最高財政收入一年達到一億幾千萬貫,其中雜稅就有數千萬貫,紹興三十年,光是雜稅中的綠總制錢就有兩千多萬貫。

易風現在不打算變著法子收雜稅,但也不想放棄專賣這個大創收,因此他的目標是兩稅、商稅和專賣這三項,一年至少得收入六千萬,如此朝廷才能保證維持運轉之外,還有富餘留下一部份給地方的省州縣使用,使得中央財政外地方也有錢財府庫諸存,另外還可以有錢供朝廷和地方搞建設開,甚至每年還能存一筆錢用以戰爭和救災等專項需要。

說到底,要建立盛世,搞好統治,都離不開錢。但如此收稅,卻是門高深的學問,不能隨意的強徵,任意攤派,那隻會越搞越糟糕。在易風看來,宋朝的稅制不錯,雖然說各種稅目繁多,可基本上百姓承受的稅還算正常,如南宋雖只佔據著江南一地,可一年的稅收卻過億貫,比北宋時還高出倍數,可他們徵收這麼高的稅額,卻依然維持了南宋的統治,甚至擋住了北方異族的進攻。而另一個易風看來反面教材的卻是大明朝。

大明朝一年的財政收入只有幾百萬兩白銀,看似收的稅很少,可實際上百姓的日子卻過的艱難,原因就在於大明的鹽稅、商稅這些大筆的稅收都流失掉了,被那些官紳地主階層給擄奪了,肥了那些人,卻苦了朝廷。然後兩稅方面,同樣如此,官紳擁有諸多免稅免役特權,加上大量的隱戶,使得朝廷的稅收大量流失,最後一年只徵收到幾百萬兩,卻還絕大多數都是從普通百姓身上徵到的。當大明遇到遼東的危機以及關內的流賊作亂,朝廷用兵不斷,便缺餉少糧,最終不得加徵加派,朝廷每年加徵的幾百萬兩的三餉,最終卻又幾乎全從普通百姓手裡徵收來的,導致的結果就是貧苦的百姓紛紛破產,最終葬送了大明朝。

易風看來,南宋一個偏居一隅的朝廷一年徵收一億幾千萬貫的稅收,而明朝一個統一中原的大一統王朝一年卻只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鬥戰乾坤

鬥戰乾坤

無憂大仙
關於鬥戰乾坤:斗的是這妖魔鬼怪,滿天仙佛,強者為尊,勝者為王。戰的是這蒼穹大地,星辰宇宙,何為道,我為道。身化魔神,隻手可遮天。道在我心,乾坤可入袖。
歷史 連載 0萬字
鐵血巾幗

鐵血巾幗

輕舟遠房
歷史 連載 295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