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部分靈長類不得不改變原有的習性,包括生存方式和群體結構。靈長類需要努力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如需要站立行走、改變食物結構、建立複雜的群體結構等,這些改變促進了靈長類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從而使靈長類逐步從一般的動物形態脫離出來。
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苦一直伴隨著人類的存在和發展,它實際反映了人類在其發展過程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狀況。苦產生於人的各種生存活動中,生產活動、生存競爭、情愛活動等等,它具體表現為生理和心理難以釋解的壓力,是生存過程中遭遇的各種問題。從遠古的氏族社會到現代社會,苦難和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不可分離的,人類總是期待著有一天能從種種苦難解脫出來,併為此做著不懈的努力。
從苦的角度來看人類的發展,人類的文明源於與自然的抗爭。人有要生存下去,並生活得更好的意願,然而人的這種意願並不是能夠輕易實現的,人在自然環境中面臨種種壓力和挑戰,人要達成自己的意願必須要去克服生存中遇到的問題。對於早期人類,他們面臨各種自然災害,乾旱和洪水的肆虐、野獸的侵擾、飢寒的蹂躪,所有這些促使人類努力改變現狀,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
在遠古時期,人類主要面臨著飢餓問題。一年之中的季節變換,乾旱和洪澇這些自然災害時常發生,大自然並不是慷慨地提供生存所需的資源。面對生存中的問題,人為了能夠生存下去,能夠度過食物短缺的時期,急迫的生存問題促使人類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就有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活動。人類的社會生產是從求生存的活動中發展過來的,在長期的生存實踐中,人們發現有些動物是可以被馴養的,如牛、羊、雞、鴨;有些植物的果實和種子可以用來播種,如稻、麥、玉米等作物,蓄養家禽家畜、種植莊稼可以更好地幫助人解決食物來源問題,解決飢餓問題促進了農牧業的形成和發展。
人類所面臨的麻煩和苦難是多種多樣的。除了飢餓問題之外人們還要去適應氣候的變化,為了抵禦寒冷,人先是穿上了獸皮,然後人們懂得用棉麻之類的織物製成衣物;為了躲避風雨,人類開始居住於山洞,之後有了自己建造的房屋。另外,人類在自然介面臨各種競爭壓力,自然界有許多猛獸對人的生存構成威脅,為了對付這些猛獸,人們想到了使用武器,如石塊、棍棒和火,同時,人們為了增強生存競爭中的力量,能夠有意識聯合起來對付自然界中強大的對手。
人所承受的生存壓力不僅來自於自然界,也來自於同類的人之間。在生存活動中,每個人都為滿足自身欲求而活著,人與人之間構成一定的相互關係,即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競爭。為了達到更好的生存狀態,每個人都要爭取生存和發展的機會,這樣就形成了人們相互之間的競爭壓力。由於面對同類的競爭,對每個人來說任何東西都不能輕易獲取,人必須承受競爭中的壓力,而遭受失敗和挫折也是難免的。在競爭過程中,人要認識並調節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使自身適應充滿競爭壓力的環境,這樣來取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人類最初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並不是有意識的,而只是為了緩解所面臨的現實生存壓力,出於自身對自然環境所施加壓力的本能回應。而隨著人對於自然認識的加深,人的認識也逐漸由本能轉變為自覺的意識,人透過自覺的行為來改變環境。從原始人到現代人類,人始終在與苦難進行著抗爭,並且在這種抗爭中不斷地有新的發現和體會,人們在求生存的過程中認識了自然,在征服苦難的同時自身也得到了發展。因此,從人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來看,苦的存在對生命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如果從現代生物學的觀點看,生物進化是生物體與環境中各種存在相互作用的過程,這時生物體要克服環境所施加的壓力,各種存在作為與生物體相互作用的物件。同時,由於環境在不斷變化,生物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是動態的,這種關係會由一種平衡轉向另一種平衡,生物體所承受的壓力會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也就是一種壓力被克服之後生物體又要面對新的壓力。因此,從生物的發展程序來看,苦對於生命存在來說是必然的、持續的。
說到底,苦是一種生存狀態,反映了生命體與環境的關係,是身體感官系統對生存狀況的感應。如果從生物形態來描述苦,苦表現為生理上的不適、疼痛、難受,心理上的壓抑、苦悶、孤獨,苦其實是生存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困難和危險的總和。也可以這樣來理解苦,苦是生存過程中生命所承受的生理和心理壓力,或者說是人對生存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