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全面策略當中去。六國的百姓在保守戰亂後,渴望一個可以休養生息,可以平安度日的生活。但是秦國的法令嚴重,而且主法者又非常的嚴格,地方上濫用厲法。秦國的百姓在商鞅最初變法的時候,也是採取排斥的行為,非常的牴觸,因為這改變了他們原有的生活秩序。六國的百姓本身就是極不情願的“加入”到秦國勢力範圍內,所以對秦律就更加的牴觸。
度量衡是指測量長短的“度”,計算容積的“量”加上計算物體重量的“衡”,在生產生活當中很常用。秦國的一尺是現在的厘米,秦國的一畝地是240步,前面提到了六尺為一步。折算成現在就是畝,中國封建社會中,秦國一畝地的標準是最貼近現在的,比例是99%。秦國時期的容量升,換算成現在的標準是公升,古時候一石(dan)為十鬥,一斗為十升每一個朝代都有不同的公升標準,但是都是採用這樣的十進位制,那麼秦國的一石就相當於現在的公升。秦國衡量物體重量的斤,摺合現在的克,就差不多是現在的半斤。
戰國諸侯國都是有自己的錢幣,刀幣,布幣,圜錢等,布幣的樣子像當時的農業生產工具鎛,類似鏟子,但是前端為內弧口,主要流行於趙魏韓三國。刀幣就有點像“刀”了,只不過它的整體是弧形的,流行在齊國和燕國。魏國還流行一種圜錢,圓形圓孔,圜錢也是秦國的主要貨幣。楚國流行銅鑄的貝殼形狀的錢幣,上面可有銘文,像“哭”或者“貝化”就成為“鬼臉錢”,楚國還有一種“蟻鼻錢”,與“鬼臉錢”相似,也是仿造貝殼的形狀鑄造的,正面有突起的形狀,背部磨平,“蟻鼻錢”上刻有“各六朱”或者“各一朱”,朱同銖,貨幣單位。
秦國統一六國後,這些貨幣就不你能在被使用,為了迎接新歷史紀元,秦國在全國推行“秦半兩”。“秦半兩”是採用“圓形方孔”的模式上面刻上了“半兩”,這中模式也被後世效仿。“圓形方孔”的樣式一直延續到清朝。“秦半兩”所採用的銅礦,含有特殊物質,能治療跌打損傷的奇效,這是後世無法效仿的。“秦半兩”上雖然可有“半兩”但是他的實際重量在8克。古時候1斤為16兩,1兩為24銑,半兩為12銖,銖與銑等值。而秦朝的一斤是克,那麼就是8克左右。古時候的錢不是數的,而是稱的。
在曆法上,採用秦國的秦歷,以十月為歲首,就是正月,一年當中的第一個月。
秦朝所制定的法度,在後來的封建王朝當中都是被選為參照的,漢朝很多規格大多也都是採用秦朝制定下來。影響後世深遠。
第二節 巡遊東方 太山封禪
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進行了五次巡遊。不僅是為了彰顯國力體察民情,也是處於某種自身利益,就是求神拜仙,求長生不老藥。
第一次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0年),巡遊了秦國故地。
第二次是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19年),第一次的範圍最廣,到達了泰山,並進行了封禪大典。
第三次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巡遊山東,登上了之罘(今芝罘島)。
第四次是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又是到達了山東無棣的碣石,這次的主要目的就是拜神。
第五次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逝。
這其中第二次規模最大,第三次最危險。
秦始皇第一次出遊是在前220年,巡遊了當時的隴西郡和北地郡,到達秦國西端的雞頭山,經過回中古道返回咸陽。
這次始皇帝出巡,有一個很深的影響,就是路不好走,於是經行了秦國第一個內政工程——修馳道。就是當時的國道,也是中國現在國道的初形。但是馳道只侷限於皇帝一個人走,如果是大家都可以用的話,那麼就是便民功臣,但是隻是為了一個人的話,那就是勞民傷財。
秦國修築了九條著名的馳道。有七條是現在是可以找到的,第一條是高陵到達上郡的,陝西高陵縣到達陝西榆林的“上郡道”。第二條是過黃河到達晉中平原的“臨近道”。第三條是出函谷關經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第四條是從商洛出武關,通往東南地區的“武關道”,第五條是四川的“棧道”。第六條是從隴縣到寧夏,甘肅的“西方道”,第七條是從淳化到九原的“直道”。其他的馳道因為年代久遠而被廢。
馳道道寬五十步(69米)。每隔7米,栽種一棵樹,作為道路綠化。秦朝成為第一個在道路旁栽植樹木,保證綠化的。為了保證不讓水土流失,還在路旁用金屬錐夯築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