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寫的!秦國自然要對與褒貶自己的史書進行刪減,這是每一個封建君主的詬病。
秦朝焚燒的書籍,對於後世對先秦文化的探討具有毀滅性的打擊。這也是秦政府做的最失敗的地方,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這句話古話就是說出了限制言論的危害,但是秦王朝一意孤行,這必然是危害秦朝統治的。
因為秦朝政府的焚書,對先秦很多文化的探討帶來很多謎,所以這在研究詳細的先秦時期的民俗文化社會背景政治軍事上就非常的欠缺,也只能是大致的瞭解一些歷史,希望能在考古發掘中能發現“新”的歷史資料。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二節 古今《尚書》真偽 張耳陳餘刎頸之交
秦始皇的焚書,帶來了很多社會上的不滿,文化只是一種滿足於人民生活需要的東西,完全沒有必要限制這些文化的發展。
當時魏國的遺臣陳餘在拜訪孔子後裔孔鮒的時候,就問孔鮒對秦朝政府焚書的看法,孔鮒就說了:“吾為無用之書,知吾者惟友人,秦非吾友吾何危哉!”
孔鮒的意思是說了解這些書作用的是我的朋友,而不瞭解我的秦朝也沒有什麼好的威脅。
孔鮒為了儲存儒家學說以及先秦名著,就把《論語》,《孝經》,《尚書》等都夾藏在了牆壁之中,然後再在外面糊上泥磚,就看不出來。
《尚書》除了孔鮒收藏外,還有一個學者也收藏了,他叫伏生。他對尚書熟讀於心,伏生也是秦朝博士,後來在坑儒中逃跑,伏生一直到漢文帝時期才出山,教授齊地的學者尚書,晁錯受皇帝委託,去拜訪伏生,跟伏生學習尚書,並且記錄了下來,因為伏生老邁很多都淡忘,向晁錯口述的時候只記下來二十八篇,漢景帝時期孔鮒所藏的書出來後,也編繪一套稱之為《古文尚書》因為他是用小篆寫的,共四十四篇,晁錯記下來的用隸書稱之為《今文尚書》,後來兩部《尚書》相繼流失,又在不同時期又重新出現,所以真偽上就比較難辨。朱自清的《尚書第三》對《尚書》有很相近的記載,有興趣的話,不妨看看。
孔鮒字甲,孔子的嫡系後裔,秦朝時期著名的儒生。當時儒家都以孔鮒馬首是瞻,孔鮒在當時文壇的地位非常的高。秦始皇對孔子也是非常看重的,封孔鮒為文通君,並且拜太子少傅。孔鮒的弟子叔孫通,被孔鮒推薦到秦朝政府裡擔任博士,也就是秦始皇所制的七十多個博士中的一員,叔孫通最大的貢獻就是為漢朝奠定了朝廷禮儀,而且後世也多是採用叔孫通所建立起來的封建禮儀。
文通君,是早於孔子後裔所封的衍聖公,祭祀孔子的正式官員。孔子的後裔從孔鮒開始一直到現在的臺灣奉賢祭祀官孔垂長都是世襲的,可見孔子在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完全是無與倫比。
陳餘是魏國大梁人,與老鄉張耳的關係非常後,刎頸之交就是形容他們兩人的關係。張耳陳餘都非常的賢惠,張耳還是信陵君魏無忌的賓客,而且還是魏國的外黃縣令,魏國滅亡後,秦政府招納天下博學多才的儒生進京,二人因為擔心受到打擊,就隱形埋名,後來參與了陳勝吳廣的起義。成為當時具有影響力的割據諸侯。
秦朝政府在招納名士的時候,是非常下血本的,但是可能是方法不是很好,就有些讓人膽怯的,因為在招攬名士的榜單上,張耳的出價是一千金,陳餘是五金,這就有些像買人頭錢了。
張耳,陳餘兩人逃到了陳郡,給一個裡做看門人,裡是秦朝一個基層單位,八家為鄰,三鄰為朋,三朋為裡,相當於一個小區。裡也有負責人的,叫里長,類似村委會主任,裡中有官吏也就是民兵,對他們二人不怎麼好,就是有時候欺負毆打他們,張耳人老實被打的多,陳餘就看不下去,就想出頭,張耳看著陳餘要陳餘做下去,讓裡吏打,這也是為來更好的保護自己,免得漏了身份,而被緝拿。
第三節 阿房宮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修建了一條從九原通往雲陽的一條馳道。這條馳道就是貫通咸陽附近到北疆的直屬通道“直道”。
秦國是在商鞅變法的時候,將國都櫟陽遷往咸陽的。主要是為了進一步對東邊地區的管理,以及以咸陽為基礎向東部發展的,具有戰略意義。
但是已經過去了近140年,此時的咸陽城的規模還是戰國時期的模式,這遠遠不足以顯示秦帝國的偉大,於是就有了營造新的宮殿,在上林苑中建造一處朝會用的宮殿。這也是秦始皇的第三個建築工程。
新的地址選在了周朝故都豐和鎬京附近的秦朝皇家花園——上林苑中(西安西郊),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