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桃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自己永不滿足自己已 有的,總是盯著別人的,這樣是可悲的,也是可憐的。 人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斷地追求想得到的東西,但得到 之後,終會撒手而去,化作塵土。正如《紅樓夢》中的《好了歌》所唱 的:“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 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 多時眼閉了。……” 這並不是看破紅塵,客觀事實也確是如此。在歷史的長河裡,任 何人都只是來去匆匆的過客,誰也不可能永久地擁有什麼,凡得到 的,終究要失去。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得失中,如何才能讓短暫的人 生變得更富有意義和內涵。 159 人是有需求、有理想、有追求的動物,在有生之年總是想得到而 怕失去更多更好的東西。然而,人生不是一個只進不出的無底容器,而是一個有得有失的代謝過程。 一方面,有所得必有所失。一個人的歲數在增大,生命的定數就 會減少;走向了成熟穩健,就會失去無憂無慮的童真;有了一個夫妻 恩愛的家,就會失去單身時的無拘無束;埋頭筆耕而有所著述,就會 失去一般人悠閒自在的生活;一旦成了家喻戶曉的名人明星,言行舉 止就會失去相對的自由。這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面對人生的得與失,人們怕的不是得,而是失。明確了得與失的 這一辯證關係之後,才會在得失之間做出明智的選擇。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33歲時就成了美國第一個百萬富翁,43 歲時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獨資企業—— 標準石油公司,每週收入達 100萬美元。然而,他卻是個只求“得”,不願“失”的資本家。一次,他託運百萬美元的貨物,在途經伊利湖時,為避意外之災,他投了保 險,但貨物託運順利,並未發生意外,於是,他為所交的150美元保險 費而懊悔不已,傷心得失魂落魄,病倒在床上。他的這種患得患失、錙銖計較的思想觀念給他帶來了不少煩惱,使他的身心健康受到了 嚴重傷害。到53歲時,他“看起來像個木乃伊”已經“死了”。醫生 為了挽救他的性命,為他做了心理諮詢,告訴他只有兩種選擇:要麼 失去一定的金錢,要麼失去自己的生命。在醫生的幫助和治療下,他 對此終於有了深刻的醒悟。他開始為他人著想,熱心捐助慈善和公 益事業,先後捐出幾筆鉅款援助芝加哥大學、塔斯基黑人大學,併成 立了一個龐大的國際性基金會—— —洛克菲勒基金會,致力於消滅全 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和無知。洛克菲勒把錢捐給社會之後,感到了 人生最大的滿足,再也不為應該失去的金錢而煩惱了。他輕鬆快活地多活了45歲。 生活像一團火,能使人感到溫暖,也能使人感到煩躁。經受了得 與失的考驗,人生就會變得和諧快樂。 對於得失,態度要坦然。所謂坦然,就是生活所賜予你的,要好 好珍惜,不屬於你的,就不要自尋煩惱,此其一;其二,就是得失皆宜。 得而可喜,喜而不狂;失而不憂,憂而不慮。 這種態度,比那種患得患失、斤斤計較的態度要開朗,比那種得 不喜,失不憂的淡然態度要積極,要有熱情。因為患得患失是不理智 的,得失不計是不現實的。該得則得,當舍則舍,才能坦然地面對得 與失,找到生活的意義。這樣的得失觀才是比較客觀而又樂觀的。對於得失,認識要分明。在生活中,有的得不是想得就能得的, 有的失不是想失就可失去的;有的得是不能得的,有的失是不應失 的。誰得到了不應得到的,就會失去應該擁有的。當嗜取者取得不 義之財的同時,就失去了不應失去的廉正。因此,當得者得之,當失 者失之。 對於得失,取捨要明智。必須權衡其價值、意義的大小,才能在 取捨得失的過程中把握準確,明白該得到什麼,不該得到什麼;該失 去什麼,不該失去什麼。比如,為了熊掌,可以失去魚;為了所熱愛的 事業,可以失去消遣娛樂;為了純真的愛情,可以失去誘人的金錢;為了科學與真理,可以失去利祿乃至生命。但是,絕不能為了得到金錢 而失去愛情,為了保全性命而失去氣節,為了取得個人功名而失去人 格,為了個人利益而失去集體乃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得與失之間並不是絕對相等的。在某一方面得到的多,可能在 另一方面得到的少;在某一方面失去的多,可能在另一方面失去的 少。比如,有的人在物質上得到的少,失去的多,但在精神上得到的多,失去的少。有的人則在精神上得到的少,失去的多,卻在物質上 得到的多,失去的少。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