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導效率會更快,但鄧時鋒覺得讓學生們自行去摸索和嘗試,會對他們的成長更有幫助。而且即便是那些失敗品,把它們打碎成玻璃粉就是做拉繩導火索的重要摩擦物!!
由於事前打下的基礎較好,較為純淨玻璃的出品只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鄧時鋒便將注意力集中到了金屬加工這一塊來。現在對於鐵廠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生產高品質鋼材甚至是嘗試研究合金鋼的技術,鐵廠目前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對這些品質上好的鋼鐵進行細緻加工的技術難關。
鋼鐵的硬度遠不是木料所能夠相比擬的,因此加工金屬是一件很費時費力的工作,在以往按老孫頭他們的做法,較為簡單造型的可以透過多次燒紅鍛打出大概外形後,再用簡單的銼刀和磨具慢慢的加工打磨,這個過程效率自然就快不起來。而如果零件較為jīng細複雜異形多變……那麼不僅對工匠的技術水平要求極高,而且所費的工時也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子……
更何況現在鐵廠所出產的鐵胚和鋼胚質地更是上佳,打製造型簡單技術含量較低的小刀長刀還不是太費事,可如果要正兒八經的生產槍械上面造型多變、jīng度要求極大的各種零件……光是老孫頭原有的那些低品質加工工具就已經牙酸的表示無法再能夠勝任這樣的工作。不過還好鄧時鋒還有幾套鉗工所用的加工工具,但總不可能每個零件都依靠這幾套工具慢慢的鋸鏨銼磨出來吧……特別是像槍管這樣的主體關鍵部位,這鉗工臺可搞不定啊!!
在鄧時鋒原的計劃中,是準備在先解決鋼鋸片、銼刀以及金屬嶄這些高硬度加工裝置和生產一批標準件量具之後,再逐漸提升整體的鋼質以及加工水平,最終達到自己所需要的金屬機械加工水準。只是現在形勢不等人,無法按計劃按部就班的逐步兩步走發展,鄧時鋒只能提前祭出自己山洞裡的那些法寶,用外掛的形勢來直接加速提高現有的機械加工能力。
要想開動那些外掛法寶,安裝除錯對於大腦中有兩名老技師的鄧時鋒來說並不是太大的難事,組織人手平整從山洞到新村廠子的簡易道路,趁著夜sè,開著卡車將這些最重要的寶貝從山洞裡慢慢運到廠子裡也不是什麼難事,可要解決如何提供穩定的電力就成了必須要直面處理的技術問題。
還好在搬運的車輛上,有兩臺一同運送的十五千瓦工業用電發電機,穿越前幾年,廣西由於出現了用電荒,很多小型工廠、商店超市都購買了相應的小型發電機組備用,這種幾萬塊錢體積不到半個立方的柴油發電機組能基保證幾臺主要裝置開動不停工。不過這些東西由於吃油很厲害,對於現在燃油用一升就少一升的鄧時鋒來說不到萬不得已是絕對不敢輕易消耗的。只是因為計劃改變,鄧時鋒只有準備將兩臺發電機做破壞xìng兩體分拆,把發電機和柴油機分離開,重新對輸入動力進行改造。
原鄧時鋒打算在一、兩年後,在拿出第三件穿越利器——水泥,用水泥在鐵廠附近的搭建出一個小型攔水壩後利用水流作為動力來穩定發電,這種小型水壩的修建並沒有太大的難度,在整個明代,由於廣西經濟、化發展達到一個新高度,出於對廣西豐富水利資源的利用,這種既能防洪又能蓄水灌溉的水利工程在廣西得到一個普遍興建,按照水利工程的大小被稱為陂塘堰壩。這種陂塘堰壩不管是官府出資興建的官修還是民間集資的民修,在天啟年間達到一個,據《熹宗實錄》記載,天啟四年正月起至十二月終止,桂林等九府各州縣修築陂塘圩岸等項,共三千八百八十三處;一年間廣西的水利建設有這個數字,可見當時廣西的農業發展有多迅速。不過鄧時鋒所需要的水壩比起同時期的堰壩相比,要更高、更穩固更復雜一些,畢竟和那些傳統蓄水疏導作用的堰壩相比,他所需要的水壩不僅更高而且功能也更多更復雜一些。
但現在因為來不及等待水壩的建成,鄧時鋒只有重新將目光轉投向天空——繼續利用風力來發電!
雖說在此前已經弄出了幾個小型的風塔,但那都是塔高三米,扇葉半徑一米多的小型裝置,由於只負責多個蓄電池和小型燈泡照明的功率,因此主體結構受力較小,用木製作為主結構材料倒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現在要保證大功率的發電機持續穩定的發電,那麼其個頭已經是個龐然大物,再加上巨大的扇葉……眾人都不約而同的將建造風塔的材料轉向了鋼鐵……
在經過初步設計和對附近山頭、坳口的不同風力進行細緻的調查後,鄧時鋒根據實地風速、整體重量、受力大小所設計出來的風塔高十米,扇葉半徑六米,如此巨大的鋼體結構建築在後世那簡直是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