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熱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錄的比例僅為二百分之一;其二,那些班長的平均壽命比普通同學的平均壽命要短年。
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班長容易成功和容易短壽的原因都非偶然,因為當班長的人通常都爭強好勝。爭強好勝者通常雄心勃勃、勇於取勝,敢於冒險,所以容易取得成功。當然,這類人為了實現抱負,不僅僅是敢於冒險,而且還敢於“玩命”,經常飢一頓、飽一頓,睡不好覺,也不鍛鍊,所以健康狀況不那麼理想。
但是假如有這樣一個選擇:如果將你的一生命運由默默無聞變得大放異彩,你是否願意犧牲年的生命?
我想這個問題很少有人會回答:不願意。
我們的社會還存在著對爭強好勝的觀念誤解。
在我們這個“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國度裡,“爭強好勝”是個貶義詞。傳統的觀念認為:“滿招損,謙受益”,“沉默是金,禍從口出”,甚至乾脆表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誰要是“爭強好勝”,就等於沾上了“愛出風頭”、“愛表現自己”、“人際關係不好”的惡名,還可能落個“槍打出頭鳥”的結局。
然而,令人困惑不解的是:“爭強好勝”究竟何罪之有?難道“爭弱好敗”就好?其實,爭強好勝與是否正確沒有任何必然聯絡。一個謙讓的人,不一定內心不爭強好勝;一個爭強好勝的人,做的未必不是有意義的事情。如果不“爭強好勝”,我們為什麼要在社會中提倡競爭?為什麼我們要熱烈期望中國崛起?
學生不應該進行競爭?
我在擔任大學客座教授時曾遇到過來進修的中學教師,他們曾告訴我:現在他們不再把學生的考試成績排名次,然後寄給家長;也不再唯成績是問,用學習成績來評優提幹,以避免學生在學習成績上過於爭強好勝,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質疑他們的教育方式?
我回答說:我覺得中西方的教育,都肯定不是不要爭強好勝,也不是不鼓勵競爭,因為從學校到專業再到個人,不可能沒有競爭。關鍵在於要有正確的評價標準,將學生引向一個多元、開放的方向,而非零和競爭。譬如高考把德商、情商、興趣、潛力等因素都排除,也不論學生將來是要成為一個政治人才、科學人才、管理人才,還是翻譯人才、寫作人才等等,都放在一個標準、一個成績下“一考定終生”,這就明顯不合情理。
自然界的生存規律天生就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搜房網的總裁莫天全曾這樣形容企業的爭強好勝:“網路媒體只能做老大。做老大很舒服,做老二則很辛苦,至於老三恐怕很難生存。”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4章 富有膽略(8)
荷蘭銀行中國區主席邱致中在上海出生長大,“文革”時曾因家庭背景被劃為“黑五類”,初中畢業後被下放到崇明島農場勞動。六年的春夏秋冬,他除了拼命勞動就是讀書學習,包括高中數理化全部課程都是自學完成,最終他也在恢復高考後考上大學。邱致中就把自己人生奮鬥的原動力歸結為爭強好勝:“有時就是很簡單:父母都是解放前後的大學生,自己怎麼能甘心學業僅是小學五年級水平。於是,別人在農場聚集借酒消愁,我孤燈相伴與書交友。”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通常誤解“爭強好勝”,其實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中庸”文化的傳統,東方人崇尚無為和性格內斂:“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別人搶也搶不走;不是自己的就不是自己的,自己搶也沒有用”。二是我們過去幾十年來一直生活在計劃經濟時代,習慣組織分配,習慣鐵飯碗,不習慣冒險和競爭。也因此,我們過去的教育把團隊的爭強好勝當作集體主義加以讚美,而個人的爭強好勝則當作個人主義至上加以批評。
學校需要提倡良性的競爭
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歐美同學會副會長陳章良,是個很有開放意識的人。他在擔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時所建立的農大官方網站,被搜尋看到的第一句話就是——“開放的農大歡迎你。”陳章良認為,人生的開放和多元並不意味著沒有競爭。
“微軟今天之成為第一位有它的偉大之處,蓋茨所寫的《未來的世界》裡面充滿著競爭。所以競爭與合作、在合作中求競爭、競爭中求合作,這就是他們成功的原因之一。同樣,我想每一位同學應該花更多的時間想,我怎麼能比以前的我做得更好,我們需要一個良性的競爭。”
我們還需要明白的是,爭強好勝並不等於忙碌和生活無規律化,也不等於惡性競爭,雖然它們經常被人聯絡在一起。
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