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遂喪失全部功能,最終匯入國民黨主流思想。
孫科的失敗證明,新傳統主義不能引導中國走向現代化。1928年後,國民黨排斥了中共,試圖單獨領導中國現代化。國民黨以新傳統主義作為思想和政策導向,在維持現存的社會結構的前提下,雖然也作出了有限度的變革,但又竭力限制變革的範圍、規模、速度。國民黨不能正確處理權威與政治參與的關係;同時不能有效解決政治穩定與鄉村土地改革的關係,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並非一味因循不變,滿足農村多數人對土地的要求,即可帶來政治穩定。本來政治中心權威之建立是現代化進行的一個必要的條件,但是,對權威的強調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影響到對現代化其他條件的調適。五四以後,民主的要求並非是個別或區域性的現象,但國民黨以種種藉口(諸如人民缺乏實行民主的心理準備等)拒絕迅速開放政治。儘管在社會各階層的壓力下,國民黨曾被迫許諾開放憲政,但是又儘量推延,對民主實是口惠而心不至。蔣介石自任肩負實行孫中山理想的歷史使命,自我聖化,又具強烈的軍事性格,將一切要求自由的力量均視為對自己的威脅,不惜訴諸武力,一一消滅,選擇的是一種類似極權主義的統治方法。實施極權在特定條件下只能是一權宜之計,況且國民黨完全缺乏實施極權所必須具備的機動性和高度效率。面對這樣的狀況,國民黨並不思轉變和自我改革,結果導致國內政治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客觀上促成了反對力量的成長。國民黨一直試圖藉助民族主義的若干符號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基礎,抗戰初期,全民擁戴國民政府,使國民黨的政治權威接近於形成。但權威即使形成,也很脆弱,還需要進一步的革新措施來培植權威的基礎。國民黨對此不予努力,“一切因循守舊”,於是當民族主義的最初衝動沉寂後,國民黨制度上的保守與僵化很快就耗盡了民族主義的感情,造成人民普遍的心理受挫,引發了人民對國民黨的失望。實踐證明國民黨融合傳統與現代化的努力未能成功。由於國民黨喪失了自我改革的能力,無法作出適應現代生活所需的變通,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終至崩潰。
孫科在民國史上的際遇表明,在蔣介石占主導地位下的國民黨上層集團中,國民黨內的自由派不能真正影響國民黨的決策。在國民黨內,蔣介石為代表的傳統主義佔壓倒優勢。一黨專政、領袖至上、崇拜武力成為國民黨的統治性格。孫科在國民黨內本來就勢單力薄,活動天地狹小,一直未能形成氣候。另外,孫科自由主義的高峰時期是美國對華影響較大的抗戰後期,此亦表明國民黨內的自由主義的非本土性。一旦美國出於自身需要調整方針,國民黨內的自由派馬上就陷入困境。
至於孫科本人原乃一讀書人,身上頗具某種書生氣質。其在民國政壇上吒叱風雲幾十年,風雲際會,扮演各種角色,也許是一場歷史的誤會。他的名聲很大,事功卻不顯著。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孫科的主張儘管未能實現,但他向我們展示了在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時期,在中國錯綜回流的環境下,一個受過西方教育的國民黨上層人士在追求實現民主政治的目標上所能企及的高度。孫科有其政治抱負,有所追求和期待,但囿於環境、地位的制約,他有時能固守自己的觀點,有時又向現實妥協,然而這種矛盾在孫科那裡可以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孫科的思想常常一波三折,前後互異,這恰是他的地位、性格與環境等因素互相作用的合乎邏輯的發展結果,這些表現使孫科具有現代政治人物若干特點:多變、不獨斷、不固執、意識形態色彩淡化、對事物持彈性態度。這種態度活躍了政治過程,向社會公眾展現了中國政治人物向來缺乏的一個側面,從而反映出過渡年代中國自由主義命運的某些基本特徵。
註釋:
'1' 孫科:《倒蔣之理由與趨勢》,《中央導報》,第3期。
'2' 孫科:《三民主義的建設》,《孫科文集》第25-26頁臺灣商務印館1970年版,(以下簡稱《文集》)。
'3' 孫科:《今後的黨務工作》,《中央導報》,第12期。
'4' 孫科:《集中國力挽救危亡案》,《中國的前途》,第210頁,重慶商務印館1942年版。
'5' 孫科:《擔任立法院長的使命與今後的希望》,《文集》第258頁。
'6' 孫科:《實行憲政之意義與國民應有之認識》,《文集》第256頁
'7' 孫科:《擔任立法院長的使命與今後的希望》,《文集》第259頁。
'8' 孫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