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貴定縣都祿鄉管制面竟達到該鄉總人口的一半,獨山縣基長鄉人口總數為8361人,共管制了456人,經上級部門複查,只有11人符合管制條件' '。四川省豐都縣七區蓮花鄉七村被管制者高達250人之,而真正符合管制條件的只有3人。灌縣大觀鄉竟將繳不起公糧的農民及調皮的小孩也予以管制。“其他如管制反革命份子家屬的現象亦很普遍”' '。甘肅省武山縣洛門區蓼陽鄉將地主50戶共340人,一律管制' '。山東省歷城縣一區冷水溝鄉符合管制條件的只有23人,但實際管制了105人。裴家營、梁王、三會人三個鄉共有地主82戶,連同地主家屬子女共394人,也全部被管制。這些被戴“帽子”,受到“管制”的地主及其家屬,都受到公開的歧視,生存境遇十分困難,某些地區的群眾甚至公開命令地主和被遣送返鄉的舊官吏稱自己為“爹”和“爺”' '。
相比較於城市,執政黨對於農村的改造,更為得心應手,因為大體上只需將在1949年以前在根據地執行的政策拿來用即可。城市的情況則較為複雜:共產黨比較不熟悉城市;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受到《共同綱領》的制約,執政黨要團結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份子。但是,執政黨一定要在城市建立起自己的階級陣線,這就是一方面執行新民主主義的方針,另一方面又要在城市居民中區分敵、我、友。執政黨的辦法是:在城市開展較為和緩的民主改革。所謂“城市民主改革運動”發生在1949…1953年,就是配合幾個大的政治運動,在城市各工廠、機關、學校、商店、街道,對所有人員進行“階級摸底”重點對舊人員進行細緻的調查(家庭出身,1949年以前的職業、經歷),包括查歷史、查社會關係、查生活。
50年代初,在全國範圍內的大中小城市和鄉鎮的各單位普遍進行了“階級摸底”,這頂工作在的50年代的整整10年裡一直持續進行,50年代初只是這項工作的開始階段。根據統一部署,華北直屬第一工程公司在1952年底至1953年初,集中全體工作人員開展“冬訓政治學習活動”,主要內容就是進行“忠誠老實學習”。在重點學習了劉瀾濤、錢正英關於忠誠老實的講話後,經過動員,在該公司的152人中,有134人交待了政治歷史問題,僅據1953年1月15日一天的統計,就有65人交待了政治性問題,其中有:隱瞞國民黨團長身份一人;隱瞞國民黨排長身份一人;隱瞞“偽機關科長”一人;隱瞞國民黨黨員身份共14人;“國民黨地下黨員”一人,三青團員4人,軍統、中統特務5人,一貫道23人等等。公司領導對於上述人員,採取了“穩定情緒”的指施,一方面向他們承諾“保證不失業”,並及時和公安部門聯絡,部署對他們展開調查工作' '。
西南財政經濟委員會所屬各中等技術學校學員的政治歷史情況,經調查也基本摸清重慶第一土木建築學校新生班共115人,其中參加過反動黨派、反動軍隊、封建迷信組織的有46人;叛黨政治變節份子共有26人;本人或家屬被鎮壓或勞改者有56人(有些是一人兼幾種)' '。
1953年,位於南京市的私營江南水泥廠開展了民主改革運動,經動員,該廠1022名職工中,有997人交待了個人歷史,其中753人被認為“有問題”,佔全廠職工總數的76%強。工人中參加過三青團的有54人,參加過國民黨的有34人,參加過國民黨軍隊的268人,當過國民黨警察的有81人,曾是國民黨特務的有31人' '。上述自我交代人員中有嚴重問題的人,經調查核實後都予以了逮捕和管制,從而使黨組織進一步摸清並掌握了城市各單位人員的“政情”。
50年代初的“城市民主改革”加速推動建立起執政黨在城市的組織基礎(黨組織、團組織、工會、婦聯),1953年後,更建立起以戶口制為中心的,單位、街道、派出所三位一體的綜合治安保衛制度,將黨在城市中的基層結構全面建立了起來。1953年上半年西南民政局為配合人口普查,對重慶市三個派出所桂花街(商業區)、王爺石堡(居民區)、小龍坎(工廠區)所轄人口的政治面貌進行了調查。三個派出所共轄人口64026人,但“特種人口”高達1 868人,占人口總數的3%,佔18歲以上人口的6%。所謂“特種人口”是指被管制份子、“釋放犯”、緩刑犯、在押犯、居住在城裡的地主、登記自新未予管制者、“社會遊蕩份子”(小偷、暗娼、妓女、舞女)' '。至此,所有城市居民的各種情況也被黨和國家全面掌握。
執